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定要做的事,早上起得稍早一些,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晨读。
下午,参加了“乐享悦读”的专家讲座,讲座的题目是《一周一书:养成克期读书的习惯》,整个讲座听下来,就是建议大家“一周一书”,通过这种“克期”的方法,逐步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克期”是什么意思呢?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也是今天才知道的。通常解释为:“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与按时相近。出自《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武安君奏曰:‘邯郸实未易攻也。前者大败之后,百姓震恐不宁,因而乘之,彼守则不固,攻则无力,可克期而下。”
讲座刚开始,我就听有人说:“会不会讲座结束后,还要咱们写培训体会呀?”。看来大家对听讲座还是不抵触的,抵触的是写体会。就像老师、家长带学生去研学或参观,出发之前先布置回来之后要写一篇作文一样,孩子们玩得兴致瞬间就下降了,有时候宁可不参加。当然这次讲座并没有布置要写体会,但是会不会要求写我也不清楚。
写点东西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但是大多数人又那么头疼写东西呢?是因为没有与内容产生连结。如果一个讲座能真正地打动你、触动你,那么你的脑海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共鸣,这些共鸣就会像流水一样从你的大脑之中流淌出来,这不就是你的体会吗?
我们带孩子外出研学或参观时,如果能有效地去调动学生去思考、去感慨、去与所学知识进行连结,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表达,那么孩子会写不出好文章吗?因为这才是真情流露。
只所以写不出东西,是因为没有感情的参与,没有心灵的碰撞,没有真正的互动。
今天的讲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一点,读书活动的开展要进行调研,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活动,确定哪个学段读什么书?如何来读书?读多长时间?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才能确保读书活动的有效性。
第二点,克期逼读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是一种很好地方法,成年人的自律性强一些,对读书的认识更深刻一些,这种方法可能会更有效。
但是,这个讲座的内容与在座老师的期望有一定差距。老师更希望听到可以快速让学生喜欢上阅读的方法。
读书最难是什么?一不是没有书,现在学校也好,图书馆也好,家庭也好,都不缺少书的存在。二不是没有时间,虽然大家都说忙,但每天要拿出半个小时,总能挤出来的。难得是没有读书的欲望。
如果让老师们说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会一直说下去而停不下来。如果你让家长说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家长也能罗列不下十条。所以说,读书的意义大家都是再明白不过了。但是,这对读书帮助不大。就像大家都知道健康重要,但是就忍不住去熬夜刷视频,忍不住去吃一些垃圾食品。
所以说,欲望的激发是最重要的,任何读书活动都要围绕“激欲”去展开,老师和学校有没有有效的方法去唤醒和引导?不是活动了就有效果,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不是合适需要去认真思考。一定不要带着任务去读,那种读书不叫读书,叫做任务,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我不建议用“克期”的方法,而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来完成。
读书一定要带着心去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连结,这样才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达到心流的状态。读书也一定要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地输出,这样的话,也许人人都会喜欢上读书,也会喜欢上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