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谁都相信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与保障,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广泛的阅读是否真的有助于他们习作水平的提高,我不敢妄下定论,但绝对持正面观点。
想得出其中的因果,我们必须要先弄清楚小学生阅读的最大特点。我认为是没有目的性或者说没有功利心即他们的阅读纯粹是出于喜欢或者仅仅只是觉得好玩。因为喜欢一本书中的故事情节而卷不释手废寝忘食也是常有的事。反之,一本家长、老师都觉得干货满满的好书却未必符合他们的胃口。因此,他们不会在阅读中刻意留心与专研作者的写作手法,汲取写作能量。
那么,除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身心的愉悦,阅读就不能再在他们身上留下其他痕迹了吗?当然不是,我以为阅读于他们最明显的一点是是知识量的增加,求知欲的激发。
尤其是他们最近一次的单元习作,给了我特别深刻的感受。
事情是这样的。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学生配套几本课外阅读的书籍,以前我总是一个月发一本,他们每读完一本,我就要和他们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与分享,算是一种总结,也算一种读书的仪式。然后再给发他们下一本书。
这个学期因为担任了班主任,事务繁多了许多,除了每周固定的班会课,我还要任教《道德与法治》,加上经常处理一些学生纠纷,进行班级管理等,语文课的时间被压缩不少,上阅读课更是成为了一种奢望。
我常常只能在课间或者上课前问上几句:“大家最近书读得怎样了啊?可有收获?有什么感受别忘了跟老师分享啊。”问归问,其实他们真要来跟我分享,我也是没有时间认真倾听的。
这学期学校配来的四本课外书分别是《游戏中的科学》《窗边的小豆豆》《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以及《宝葫芦的秘密》。考虑到他们平时科普读物看得少,我首先就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本《游戏中的科学》。
没想到,马上就派上了用场。学习第四单元时,单元习作刚好是《我做了一项实验》,原本我想组织他们先在班上集体做一个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后再动笔写作的。
适逢清明假期,我于是就想不如先让他们在家动手动手实践下吧,如果不行,我们再在班上集中做。周末的作业里,我这样写到:动手做一项实验,把实验过程简单地记录在书上。(语文书上习作部分有记录单)记录单有点类似图表,图表我们已经接触过好多次了,他们并不陌生。但我有些许担心,做实验写实验过程都还是第一次。且要宣读作业时,放学铃声已经响过,我来不及跟他们细细交代就说了句“我晚点把作业发在群里,你们回家看吧。”然后就让他们排路队回家去了。
如此毫无交代,我以为他们三天假期会在群里不停提问“做什么实验,怎么写?”之类。结果,三天假期结束后回到学校,我逐一检查他们的语文书时,全班只有三位同学的记录单是空白,其他同学都填写了。
我又带着试一试的心态提议:“谁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自己的实验记录啊?”还真有人愿意,举手起来发言的同学都说得很认真,其他同学也听得很认真。看得出,他们对“实验”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我分别给站起来分享的几位同学在班优里进行了表扬加分,然后又给了全班同学五分钟的时间在四人小组里进行分享,每个人都有机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实验经过。
而我在倾听的过程中也慢慢了解到:原来他们所做的这些实验都是来自《游戏中的科学》这本书。难怪他们都能侃侃而谈,兴奋点多多。我对此表示出了由衷的欣赏与赞叹,直夸他们是爱阅读、爱科学、爱实践的好孩子。
眼看时机成熟,我认为布置他们写习作的时间到了。等我话一出口,先是一阵“啊!怎么写啊?”的哀叹,然后马上就有人说“照书上的啊!”我趁热打铁地追问:“我们可以模仿本单元的哪一篇课文啊?”他们也很快反应过来,齐齐回答:“《蜜蜂》!”紧接着,我们一起回顾梳理了《蜜蜂》一文的写作框架即先交代实验原因,再具体写清实验过程,过程又包含准备、发现、感受等,最后是得出的实验结论。此外,我还把写作思路罗列出来板书在了黑板上。这下,他们终于有了勇气和底气,拿起笔来,刷刷刷就开动了。
这次的习作也是我批改最认真的一次,除了让他们在上交之前先自己修改,再和同学互相交换着批改,收上来后我又逐字逐句地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了详细的批阅和修改。都说小学生习作最大的不足是语句不通,尤其是这种讲述实验过程的,我就更担心他们语言混乱,表述不清了。所幸,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
批阅后,我又让他们把我批改后的习作工整地誊写到作文本上去。这下,他们可说是满心欢喜地誊写去了。有了阅读《游戏中的科学》一书的打底,这次的实验他们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条件。而因为有了实际操作的经历,这次的习作,他们得以顺利完成。
而这,也是阅读带给写作的一个最直观效益——素材供应。可见,他们在阅读中汲取的不是好词好句,不是写作方法,而是作文的源泉——生活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