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沐格
昨天一个听友问我,她说她想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因为肢体协调能力不太好,所以想练练舞蹈;字不太好看,所以想学书法;文笔一般,想多写点东西……她说了很多自己的缺点,还非常诚恳的问我做这些够不够。
同样,我也很诚恳的问她,你是想陶冶情操,还是想作为专长,你所谓的“更优秀的人”是什么样子?
她说她觉得优秀的人就是没有短板,做什么都能做成,都能像个样子。
可能很多人心里“优秀的人”都是无所不能的,在职场风生水起,生活有滋有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真有这样的人吗?有,但很少。那些拔尖的,优秀的人,往往第一步都是把自己的优点最大化,而短板会找不同的人来互补,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也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学的都很多,数学,经济,会计,金融,统计,财政,多管齐下,哪个单提出来都能说个几句,可是哪个都不精,不能作为“一技之长”,我记得韩寒说过一句话“全面教育就是在培养全面的庸才。”虽然这句话我并不完全同意,但他说的也有正确的部分。
很多大学生们,在保证期末成绩的前提下,刷绩点做社团做实习参与创业大赛,拼命的想为自己打造一个像模像样的简历,看起来各方面都很均衡,可一到实战就发现自己所了解的皮毛远不够用。
而与此同时,看到自己以前不善言辞,和人说话都打磕巴的计算机系同学已经有了一份相当肥厚的工作;看到以前生活都要父母陪伴、你觉得她只知道学习的乖乖女已经拿到了国际顶尖学府的offer;看到大学天天逃课只求期末60分飘过的“学渣”现在已经月薪过万。
这时你就开始怀疑自己,我明明在很多方面都比她们厉害,可我怎么会现在什么都不如他们?再看看日益兴起的直播,网红,一天的收益比你一个月都多,你内心就有点崩塌了,觉得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各方面都努力争取,可结局为什么如此颠覆,白活了。
其实,原因特别简单,那就是你没有专长,你是一个可以轻而易举就被替代的人。
你总是希望自己各方面都能有一定的发展,可不论在哪个方面你都做不到数一数二。举个例子,如果你觉得你文笔好,决定开始写文章,可你又觉得自己做海报能力不够,分散出一部分时间做海报,还留出一部分时间学乐器……而那些也许本来文笔不如你的人,她们把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剩下的时间看书丰富自己的内涵,久而久之,你们的差距就拉开了。
所以,专注把一件事做到被人认可,好过你拼命补足自己的短板。
就像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曾谈到他的创业的感悟时说,一个创始人千万别妄想把自己做到尽善尽美,补足自己的短板,就算最后真的有效,也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成本。你应该有效利用社会的现有资源,依靠其他人为你补足短板。
是啊,当你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成为大牛,你能给大家提供你独特的价值和建议时,总有人成为你的追随者,因为除了你,她们不容易从别的地方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之前有句特别著名的话——一千个铁杆粉丝足以养活一个艺术家一辈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术业有专攻,不要妄图自己可以包揽一切。
当你专注于自己擅长并且热爱的事上,你会发现你收获的远远超出你解决细枝末节的小事儿。花一小时处理无须深思的琐碎小事和花一小时高效学习,你觉得,哪一个让你更有收获呢?
当然我知道有人会说,有些很厉害的人就是身兼数职,各方面都拿的出手,动不动还玩儿个跨界,这个要怎么说。
其实,我们之前说的一直是专注把一件事做到“被人认可”,这个分界点很重要。
当你在你的领域已经具备的发言权,这时你需要放在这方面的时间精力由于熟练度的原因就可以相对减少,你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别的事情。有的人选择继续在这个专业深究,就像科学家们;有的人选择跨界发展,但就算跨界,也是和他原本的工作或生活有一定关系的,因为他们原有的阅历已经可以支撑他们在新的领域有一个不低的起点,就像明星跨界投资,高管跨界当老师,马云跨界拍电影;而还有一部分人呢,就选择保持原有的样子,再让自己修身养性一下,练练字写写书搞点小创作,虽称不上职业,但给人感觉就是生活有滋有味,事业还一帆风顺。
前几年一直流行短板效应短板效应,而对我们来说,提高自己是必须的,可你要搞清楚,你现在最需要的,到底是补哪块儿木板。
如果你只是想多投几个砝码,凭运气试试自己哪一条路走得通,那我建议你还是先做好手里的事。
如果你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全才,各方面都能独当一面,那我还是建议你专做你最擅长的事,然后留一点时间或者金钱来寻找适合你的合伙人吧。
鬼谷子里说:“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不要一心二用,三心两意,否则一事无成。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