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蛤蟆先生与苍鹭的第二次见面咨询,我觉得这这一次的见更适合父母来看,虽然我自己没有孩子。没有经历过父母的视角,只有我孩子的视角,也就相当于蛤蟆的的那个位置。
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儿童自我状态,成年人也会陷入这种儿童自我模式。儿童自我状态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成,幼年时人的情感只有最基础的几种,然后相互交织,组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再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意识到父母在子女幼年是有那么大的控制权。
可以对孩子倾尽全部的爱,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弃养。当然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绝大部分的父母都会有意无意的把自己观念认知与行为传递给下一代。
书中提到孩子要学的是如何对此做出防御和因此产生的后果。婴儿与孩子不会逻辑性的思考,要从经验中思考学习,学到一种生存策略和应对父母的行为。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成长过程。
我是觉得在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那几年,孩子都太小了,很难有这种防御和辨别父母行为的心理的能力。更多的实在稍大一点甚至成年后才开始反思这件事情,比如书中的蛤蟆。而且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接触太多,还是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判断。
书中还提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我觉得不是很准确,但是蛮形象的。
一个小星球上住着三个人,你和另外两个,那两个人的身高是你的一倍还多,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事情都要依靠他,除了吃喝,还有情感。通常会对你很好,但也有会对你发火,他们高大的身躯和绝对压倒性的力量会让你感到无助。
你会怎么想?
我会想逃离,这是我作为一个已经成年孩子的想法。
但是真正的小孩子是没有办法逃离,只能面对。
这一章看下来我想到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蛤蟆先生现在痛苦也有一部分愿意是童年经历所造成的。
这一章的结尾苍鹭要给蛤蟆布置一个“作业”。但是蛤蟆先生非常抗拒。“作业”这个词给蛤蟆先生的感情很糟糕,因为他记得他上学时努力背诗歌,却又怕第二天出错而挨罚。这就是他童年残留的遗迹。
最近开始尝试写书评,其实也算不上是书评啦!只是一点看书的零散想法。都不连贯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呢,只有几万字,却写了很多东西。但是我的笔头太过拙劣,表达能力也十分有限。
我有这个想法源自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我没有那么多灵感,天天都能写出一篇小说来。有时候即使有几个灵感,但是要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还需要剧情和细节的完善。这个时候我的懒癌就犯了。
而公众号的那篇文章就说道,刚开始写作,没灵感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就去写书评。
你要写书评总得先看书吧!这样既是输入也是输出。
输出倒逼你去输入,输入有促使你不断输出。
所以,我开始写一些算不上书评的书评了。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文中用的”我觉得”“我认为”用的较多,有点自嗨的意味。毕竟千人千面,我写到一点想法,也都是我个人的看法,肯定会有很大片面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