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邁克•艾姆雷特
圣经辅导:影響人『心』的力量
引言
有多少次你會聽見被的人這麼對你說﹕
· “我會發脾氣是因為他瞧不起人!”
· “難道太太對我不尊重的時候,神還真的會要我用犧牲的愛去愛她?”
· “當丈夫傷害我、忽略我的時候,我沒有辦法尊重他。”
· “我會精神抑鬱,是因為腦子裏某種化學物質的分泌不平衡。”
· “長期忍受著慢性疼痛的煎熬,我都已經絕望了。”
· “你根本就不能想象我作為一個CEO所要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又有多少時候,你自己也是在這麼說、這麼想的?這一類陳述裏的每句話都在試圖表達﹕是某個具體的環境因素影響了當事人對該事件的回应方式
事實上,被輔導者的“心”會受到各種影響力的試探,讓他們或者以合神心意的方式去回應,或者以不合神心意的方式去回應。因此,去了解這些影響力,是輔導事工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
我們可以用三個範疇來思想這些會對人心產生作用的影響力﹕
一、個人內在的影響力、
二、人際之間的影響力,
三、和超個體因素(extra-personal)的影響力。
換句話說,能塑造“人心對事物回應方式”的因素可分為三類﹕身心性的(somatic),關系性的以及社會文化性的。
【1】“心”在此指的是“人生果效的驅動中心”和“道德中心”。本文的主旨,是要建立一個實用的圖表,用以解釋“心”和前述三種影響力之間的關系。但願這個圖表可以幫助輔導者和被輔導者避免兩個極端﹕要麼忽略我們生活所處的環境;要麼斷定是環境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這兩個極端最終都會阻礙符合聖經原則的改變過程,並且刪減了福音轉化生命的信息。怎麼說呢?
忽視壞境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就不能了解被輔導者;不能道成肉身地去向他們表達基督的愛;也不能真正明白對方的信念和動機是在什麼樣的處境中被表達出來。
但是,如果我們認定是環境的影響力決定了我們的行為,那麼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自我合理化、推卸責任,或者宿命地認為自己沒有改變的希望。
接下來的圖表和討論,將試著在兩個極端的中間找到一個符合聖經的立場。
一、個人內在的影響力﹕“身”與“心-靈魂”之間的互動
聖經認為人類是由兩種不同的本質所組成——有形的身體和無形的“心”或靈魂;
終其一生,這兩部分都將不可避免地彼此相連。但是,我們要怎樣向前來接受輔導的人們解釋這個聖經真理呢?通常我會先畫下面這個圖(圖1)﹕
圖1
符合聖經的人觀,肯定了人有“內在”和“外在”兩個部分;並且這兩部分是作為一個整體活在神和他人的面前——不論是公義地或不義地。而聖經中經常提及的“心”這個字,指的就是人的“內在”。在新舊約裏面,“心”所指的都是人基本的內在傾向﹕要不就是守約順服地,要不就是背約悖逆地活在上帝面前。
這個字所要表達的是一件事實﹕人類在本質上是徹頭徹尾的敬拜者,不是敬拜創造主,就是敬拜被造物——正如羅馬書第一章所強調的。因此,從根本上來說,人類的本質是道德性的,是活在造物主面前的受造者(creature-before-Creator)。“心”這個字在此完整地捕捉到了這個本質。【2】
聖經中還用了一些其它詞彙,像是﹕靈(spirit)、靈魂(soul)、心意(mind,譯注﹕合和本或譯為“盡性”的“性”)、意志(will)、良心、隱藏的自我,和內在的本質【3】等,來反映人有“內在”或“盟約傾向”的層面。盡管這些詞彙的意思並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意思卻是一致的;它們也一起形象地描繪出這個層面的重要性。
如果“心”是人靈性/道德生活的所在之處,那麼思想、情感和想要行動的意願就是由“心”所發動的。換句話說,思想、情感和意志皆源自于“心”。
是心在思想、在記憶。【4】是心在感受、在體驗。【5】是心在選擇、在行動。【6】心所發動的思想、情感或意志,會藉由“身體”這個媒介予以實現。“身體”執行“心”的願望。每一個思想、情感或行動的抉擇,一定會在物質的層次(大腦/身體)上表現出來。若不透過“身體”,我們“心”裏的活動就沒有辦法展現在身外的世界裏。
“心”是啟動者,“身體”是中介者;
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表示(圖2)﹕
圖2
“身體”是“心”運作的環境;了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個環境可能是“健康”,也可能是“疾病”(或者有程度上的差別)。荷爾蒙可能是平衡的,也可能是失調的。一個人可能是健全的,也可能是殘疾的。
然而不管是在哪一個環境裏,作為站在上帝面前的一個人,他/她都需要對那個環境做出回應——並且,這個回應是由“心”所發動的。
這意味著,當我們可以用道德的/盟約的字眼(義的或不義的)來談論“心”的時候,卻不能用同樣的字眼來談論“身體”。作為媒介,“身體”本身並不是罪的來源;但我們可以用軟弱/剛強、局限性、依賴性【7】等字眼去探討它。這裏的討論並不是在暗示一種終極的二元論﹕一個部分的我(心)在犯罪或順服;同時另一個部分的我(身體)只是消極地去執行“心”想犯罪或順服的欲望。當我們犯罪或順服的時候,我們的“心”和“身體”是一起去犯罪或一起去順服的。人的存在包括了物質和非物質的元素,兩者完全融合在一起。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聖經中從來沒有清楚地肯定人的“身體”會啟動道德性的活動。這種道德性的“啟動”,乃屬“心”的範疇。
我們要信靠神還是要拜偶像,最終不是由“身體”來拍板決定。它最多只能影響我們的“心”去做出義的或罪的抉擇。
聖經雖然肯定“心”是主動的,對神有反應的,同時卻也沒有忽略“身體”對“心”的強大影響。
這些影響小至一夜沒睡或普通感冒,大至腦部創傷、癱瘓、被癌細胞折磨得疼痛不已的身體,或因阿爾茲海默癥【8】而正在萎縮的大腦——甚至也包括讓人感覺很棒的強健體格。
“身體”這股強大且重要的影響力試驗著“心”的回應方式,
可用下圖(圖3)來說明﹕
圖 3
最重要的問題是﹕當“身體”以其軟弱、有限和依賴,對“心”施加種種壓力——也許是極大的壓力——的時候,我們和被輔導者會怎麼回應這些壓力?是順服神的?還是不順服神的?
我們必須盡量把“身體的壓力”和“心的回應”區別開來,才可能有智慧地輔導別人。
當我們呼召人們順服神、負責任的時候,要考慮個人的身體能力或/和弱點。
對于那些明顯屬于生理現象(骨折)或明顯屬于道德-靈性的問題(奸淫),比較容易處理。我們會呼召後者悔改認罪,卻絕不會要前者“悔改”他摔斷的腿!【9】但在其它的情況裏(包括精神醫學的問題),我們就需要更多的智慧(以及在某種程度上持有恰當的保留態度)去區分“身體”和“心”所承擔的角色。
對輔導員和被輔導者來說,這個圖示會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分類整理原則。例如,有位被輔導者總是擔心他每天必須接觸到的辦公物品——電話、複印機、傳真機——的清潔程度,于是他來找你抱怨這種反複出現、持續不斷的憂慮。他害怕這些東西可能已經被汙染。但當他試圖忽視或壓抑這些侵入腦海的想法時,就會變得更焦躁不安。他發現用酒精反複地擦拭辦公用品可以暫時緩解他的焦慮,但是這樣的循環每天都會在不同的情況下重複發生。這個人已經為此丟掉了好幾個工作,現在他又面臨著被解雇的危險。心理醫生已經給他開了樂複得(Zoloft,即鹽酸舍曲林,一種抗抑鬱藥emdash —編者注),但是效果不大。
你應該怎麼看待他的問題呢?這是“心”的問題?還是生理的問題?或是兩者兼有?
用聖經的分類法來看待“身體”與“心”,可以讓那些乍看之下應該是“純屬身心性/生物性”的數據資料,得以被重新詮釋。事實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會給前面提到的這位被輔導者貼上強迫癥(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10】的標簽。
因為世俗的生物醫學模型沒有“心-靈”的範疇,只能“看見”肉體的部分;所以它必須針對被輔導者的問題,給出一個生理性的病因,並且(通常)要求一個生物性的療法。“身體-大腦”才是問題。這個人是一個受苦的人,沒錯,但絕對不是一個罪人。
可是聖經卻從來沒有這樣簡化問題!它要求我們既要審視潛在的身體軟弱,也要審視從心裏發出來的罪。
福音的豐盛並不適用于一般人所講的那種“心靈”;而是要作用在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他們有著對具體生活處境的掙紮,和具體的“心”的問題。
健全的聖經輔導必須要走在這條鋼索上﹕承認生理影響的真實性;同時摒棄任何輕視人是活在神面光之中(coram deo,表現在對第一和第二大誡命的順服上)的世界觀。
換句話說,信心和悔改從來就不是發生在真空裏,而是在各種向“心”挑釁的特殊生理壓力之中被表達出來。
經過詳盡的資料收集之後,一個填上了細節,將“心”的問題和“身體”的軟弱區別開來的圖,看起來會像這個樣子(圖4)﹕
圖4
二、人際之間的影響力﹕關系所扮演的角色
同一個圖也可以繼續擴充,將關系性的影響力囊括進來。盡管以生物模型(“先天”重于“後天”)來解釋人類行為,是現今世俗模型的主流;然而在定義一個人的時候,“有意義的關系”所扮演的角色,依然被認為頗具影響力。【11】一個男孩在酗酒、疏遠的父親所帶來的不愉快裏成長,成人之後的他,從一段關系換到另一段關系,渴求一份從未得到的肯定。父母控制欲強、要求完美,使得一個女孩在厭食癥裏一點一點地消瘦。一個被虐待的孩子,後來成為虐待孩子的父母。經驗仿佛在大聲地呼喊﹕“我”或好或壞,都是被其他人—他們的信念、言語,和行動—給塑造出來的。
雖然聖經也肯定他人的影響力,但是卻沒有說這些影響力能決定我們將會變成什麼樣子,或能決定我們在具體情況中會如何行動。別人根本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後天的條件,就像先天的本性一樣,都受到“心”的限制。別人可以制造一個環境,使我們變得更容易或更難順服神,但至終他們不能強迫我們的“心”(我們自己)去犯罪。
会发生什么样的环境,我们不能左右,但是当这样的环境发生时,我们的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应却是可以选择的。选择顺服神的方式回应就有平安。若选择不顺服神,只是顺从自己的私欲、情欲,偏行己路,就被的愁苦刺透了。
【12】並且,這是一個好消息﹕我們不會因為被別人的罪捆綁,而不得不用罪去回應他們。同時,基督的福音對那些深受傷害的人來說,就是一劑良藥。救主基督的恩典與憐憫和被輔導者的處境同樣豐富、多彩而深沉。
我們越是了解被輔導者生活中所受的人際壓力,我們也就更好地被裝備去使用福音的真理,並且能夠給出合宜的意見。【13】
三、超個體因素的影響力﹕社會和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即:自己的心是受圣经真理影响,还是受世界虚晃的文化影响)
這一點在許多方面其實是前面討論的延伸。我們身邊的人對我們的“心”會有更立即和直接的影響。但是文化思潮對身處其中的我們所產生的影響則是比較間接的。雖然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好好展開來討論的問題,但我們也可以簡要地說﹕福音道理也是要去挑戰並救贖世上文化所建立起來的規範。
社會-文化的因素試圖塑造我們自己和被輔導者的“心”;
因此,正確地去評估和理解這些因素,并且用圣经的观点来看待,是智慧和愛的表現。
加爾文形容我們的心是一個“偶像制造廠”;並且,確實如此,即便我們被孤零零地困在海島上,這個事實也不會改變。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世界的影響力如何幫助了這個偶像制造廠的建造。
這是對輔導員發出的一個請求﹕去了解自己和被輔導者身處的大環境所帶來的挑戰。
聖經作者並沒有用大量郵寄的形式,把一種“口號式的真理”傳送給神的子民。聖經中的每一卷書,都是針對救贖曆史當中某個具體時空處境之下的某個具體受眾所寫。
福音真理的教導不是在人際關系/社會文化的真空中進行的;各方的挑戰都在給神子民的“心”施加壓力,要他們或者順服神、或者不順服;我們必須敏銳地意識到這些壓loch力。
同樣地,當我們和被輔導者分享那轉化人心的福音時,也必須了解他們實際的生活處境,好讓福音重新詮釋他們的經驗,清晰他們的視力,學會透過神的眼光來看待生活。
那麼,意識到人際之間和超個體的影響力,將如何幫助對我們更具體地理解前面那位被輔導者的經曆呢?也許看起來會像這樣(圖5)﹕
圖5
還有其它的具體細節也可以填進來,“心”與“身”的互動關系部分也一樣。
這麼做能幫助這個人在這些特定的處境中與恩典和真理相遇。
結論
上面的圖表是一個輔助工具,一方面幫助我們分辨被輔導者所面臨生理的、關系的,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同時也堅稱﹕這些影響力並不能決定被輔導者的回應方式。
明白這些分別,會使得福音的長、闊、高、深更有可能被慈愛地、合乎真理地、智慧地、有效地穩紮在他們的生命裏。
最終,我們必須幫助被輔導者看見那已經走在我們前面的救贖主——基督耶穌;他是我們的大祭司,是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的那一位。耶穌和我們一樣,曾經在各種環境下(生理、關系、社會文化)受到各樣的試探;可是他卻沒有犯罪。那麼我們的回應又該如何呢?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在需要的時候,憐恤與恩惠隨時可得——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能夠以盼望來面對壓在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影響力。
作者簡介
邁克•艾姆雷特(Michael Emlet),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博士,曾作為全科醫生行醫12年,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TS)道學碩士,基督教輔導與教育基金會(CCEF)輔導員。本文譯自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s on the Human Heart,《聖經輔導期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