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连买了好几本介绍如何写作的书,都是豆瓣的高分作品。《写作公式》就是其中的一本,作者是释若。
为什么要看关于写作的书呢?因为最近下笔(敲键盘)总是十分滞涩,有时候半天想不明白应该写点什么。碰到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滔滔不绝,而迈出舒适圈之后,总是有种寸步难行的感觉。在简书写作也已经三个月有余,离自己当初写作变现的目标,依然遥遥无期。所以需要寻找一些外界的刺激,也应该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
鉴于书没有看完,今天只看了前两章,所以暂时就不写完整的读书笔记了,只把边读边想的碎片化的笔记罗列出来。
1. “如果你要系统地学习一项技能、掌握一种方法,读书是投入成本最低的学习方式。”很有同感,随着知识付费理念的普及,我也曾试图购买一些课程,发现不仅花费更高,而且内容往往还不如买几本书籍来的专业。在我看来,想初步了解某个领域,或是掌握一项技能,同时买5本左右的书,回来采用主题式阅读的方法,是最佳的学习途径。5本书费用也就200来块钱,而一门网络课程动辄几百上千,不仅质量难以甄别,性价比更是堪忧。
2. 读书,尤其是实用型的书,一定要有功利性,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问自己,我的问题解决了吗?解决了,这本书基本上也就可以到此为止了。
3. 书不用读完,我们的时间太宝贵了(或者说太有限了),够用就好(就像大部分其实只会使用word的一小部分功能但足以满足日常办公需要),除非是这本书真的是一本经典著作。不要觉得书不读完,钱就浪费了,事实上一本书买回来,均价一般就是30块钱左右,只要能帮我们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绝对就已经赚回本钱了。
4. 阅读顺序(注意是实用型的书),一般是:推荐语→序言→目录→第一章→能解决问题的重点章节。“推荐语→序言→目录”是帮助我们构建起这本书的整体概念,包括内容结构、优点和不足、写作背景等等。“第一章”一般是一本书的精华,也是作者花费心思最多的地方,不看可惜。“重点章节”则是像对于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
5. 在完成一个阶段的阅读之后,可以立马输入笔记,类似费曼学习法,假装有一个朋友,你正在跟他讲解,我刚才看了什么,以及这可能你产生什么帮助。
6. 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在确定一个选题之后,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换言之,是如何面对任何话题都可以写,而且是逻辑清晰地写,写出来的东西有人愿意看,看了还会点赞。
7. 读书不应该匀速去读,重点的内容(有助于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内容)花时间细读,次要的内容略读甚至直接跳过。
8. 对于重要的概念,应该横向上寻找关联知识,纵向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同时要寻找多个应用场景,迁移和拓展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独创知识”。
9. 以终为始,从问题出发。了解一个知识点(还是针对重要的知识而言)之后,思考能够解决哪一类问题,尽可能想的多一些,一鱼两吃甚至三吃四吃,联想自己之前遇到过类似的场景是如何处理的,怎样才能运用新的知识去优化处理的过程。
也许会有朋友要问,这本书既然叫做“写作公式”,为什么讲的全是读书的方法,因为作者所谓的公式就是:阅读理解+旁征博引+原创金句,作文需依托素材(也许是内化也许是直接引用),因此书中的前三个章节所述内容都是针对阅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