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书,总不得劲儿。要么是看一半就看不进去了,要么是坚持看完之后也没啥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度以为是自己挑的书不对。直到最近胡乱买了一些书,翻到《暗时间》这本,才发现是自己看书的方法出了问题。我把这张现象称之为「阅读困境」。
重新思考了「看书」这件小事,都包含哪些过程。一般而言,人经常会被「看书」这个动宾短语所迷惑,看+书就是这件事的全部了,其实不然。
很多时候有些流程在潜意里已经做完了,比如看书的目的。有些人会反驳说我看书就是没有目的啊,就是爱看。比如让自己有更多谈资、变得更有趣、懂得更多等等。还有些流程则根本没有执行或者不知道如何做,比如看书的方法。
一个完整的看书流程,应该包括看书的目的、看书的方法、书后的总结和反思。如果你有时候也会出现「看不进去」或者「看完之后没什么感觉」这种状态,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反而得好好关注一下自己看书的目的。
看书的目的罗列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
- 增进某方面的专业技能
- 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
- 增进文学修养
- 个人兴趣爱好
- 打发时间
就我个人而言(或者对大部分职场人士而言),实际上最有效果的看书就是非常有目的性的看书。比如你想增进某方面的业务技能或者学习某个领域的相关知识,那么集中一段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收获会非常大,而且思考起来也比较系统性,能沉淀下不少东西。
回想起来,自己刚毕业那段时间就是这么做的(但不是有意识的这么做,凭本能驱动...)。那时候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和相关技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集中阅读了非常多相关的书籍,收获颇丰。现在想起来,我能给人完整的推荐某个主题的书单,似乎也就是 PM 相关的了。其他则是零零散散,不成体系。
说到这个又想起了「杠铃策略」(这是个好东西,想了解的看这里),也完全可以用在看书这件事情上。时间就那么稀缺,读的书就应该是某领域最经典的书,或者就是跟业务/知识/技能最不相关的书,比如一些文学类书籍(但也必须是经典),千万别走中间路线。好的书会像是一个藏宝图,里面有很多线头,会牵出很多相关的书籍,像拼图、像搭积木,自然而然结成一张网。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之前「阅读困境」是因为选书的刺激信号出了问题。在浏览文章的时候,被某篇文章所吸引,接着又对文章里提到某本书产生好奇心,但实际上这些书对文章作者来说很有帮助,然而对当下的自己而言,要么无法感同身受,要么这本书跨界的厉害,压根不是自己的知识领域范畴之内,读起来自然味同嚼蜡。
所以总结来说,想要在「看书」这件事上有所收获的话,首先还是要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然后抱着非常「功利」的心态去挑书,去看书。
弄清楚自己看书的目的之后,紧接着还会面临几个问题,比如
- 如何搜寻到好书?(其实还蛮少见到有人对书籍像买衣服那样精挑细选的?)
- 如何高效的阅读?
- 读书笔记该做哪些?
- 有什么好的做笔记的工具?
- 如何总结与反思?
把这些问题一一列出来之后,就又觉得自己是处于多么「低阶」的动物形态了——基本上没怎么主动思考过这些问题,如果有也是浅尝辄止——被潜意识所支配,凭着本能或者直觉「自动驾驶」自己的身体。这以上所有的流程和问题,其实都应该固化成一种结构化的思维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阅读和学习。对于普通人来说,习得这些技能的方法只能是刻意练习了罢。
等下篇再好好聊聊剩下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