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主人公,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于连。而整本小说的内容,也完全是围绕着于连一声的荣辱沉浮而展开的。小说讲的是,一个出身卑贱然而志向高远的年轻人,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品质,步步为营地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然而最后却在监狱中忏悔领悟幸福真谛的故事。
于连的幻想,始于年幼之时。从始至终,推动整个的故事情节发展的,就是于连的高远志向了。至于爱情,虽然说它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比起于连的梦想,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了。
因为亲眼目睹凯旋归来英姿飒爽的骑兵,于连从此热爱上了军人的职业。因为亲眼目睹神甫击败治安法官的案例,于连也对教士职业生发出了一种热情。而这两个志向,自从在于连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也就不再变更,甚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在于连的心目之中愈发显得重要。在于连看来,使他衣食无忧的财富并不重要的,获致赫赫声名并不重要,他更注重的,是凭借自己为自己早已设想好的道路取得成功。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于连会拒绝好友富凯邀请他做木材商的决定,为什么他会拒绝同女仆爱丽莎结婚,接受一笔不俗的财富。他是个意志坚定之人,一旦选定了方向,必然会果断决绝地走下去,而不是因为贪图享受而放弃自己的梦想。而这正是现在我们许多年轻人所应该学习的。
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是浑浑噩噩地活着,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们要不就是曾经有过梦想,然而却因为受到残酷现实的打击而怯懦地放弃,要不就是从来就没有认真思考过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在我看来,两种人都是同样可悲,同等可悲的,因为他们的生命中已经失去了那一股足以激励他们奋勇前行的激情的动力所在。而一旦人活着却失却了一种基本的激情,在我看来,也是很没有价值的。
虽然于连最后的确是失败了,不仅是失败,而且还是冤屈地惨死。但如果就因为这个就去质疑于连奋斗的价值,那也未免太多可笑了。要定义一个人的失败,不应该是看他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梦想,而是要看,他有没有手执武器,勇敢地抗争。人只要活着,还握着武器奋斗着,就不算失败,即使是死亡的事实,也是无法轻易抹去他的精神的。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才可以算作成功。而那些安于平稳现状,没有勇气和激情去追求的人,在我看来,和那些动物是没有差别的,比如说,那些吃了睡睡了吃、整整一生局限于一个狭小肮脏的猪圈的猪。
——关乎追求梦想
我第一次看《红与黑》时,似乎总觉得于连是一个很自卑的人,大概是因为他出身卑贱的缘故。但读第二遍时,却隐隐约约有了一些想法的改变。于连的确是自卑,会把任何类似的风吹草动都主观臆测成别人对自己的蔑视、排斥和侮辱。这么说似乎也是有道理的,我认为作者也是有这层意思的。但若是换一个角度去想想,结果却不一样了。于连固然是自卑,但那自卑,其实也是自尊的表现,是于连在向上攀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的一个底线——即对尊严的重视。他从来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嘲笑他,一旦他觉得这种情况出现了,他也就不会客气,他会摆出一副阴沉严肃的模样,试图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沉默的愤怒和反抗。
固然,于连在奋斗的过程中,也做出了许多违心之举。他为了取得神甫的欢心而去背诵自己不喜欢也不相信的书籍;他伪装出一副大义凛然、感情深沉的模样,以讨得周围人对他的欢心;他厌恶和鄙视那些无所事事的上流社会人士,却不得流俗其中,甚至装出一副伪善模样。他做尽凡此种种,带着心计步步为营,为了梦想甚至舍弃善念,利用他人感情,但他终究有个底线。
这个底线,不止是前面提及的尊严,还有感情。这感情,不仅包括爱情,还包括他同好友富凯之间的诚挚的友情。为了感情,于连甚至试图牺牲自己的前途,放弃自己的梦想。而面对好友富凯诚挚的邀请,于连也从来没有动过欺骗朋友的念头。
然而相比起来,尊严在于连的心中,才是占据更多比重的。其实在我看来,在于连的心灵中,最重要的三件事物,就是梦想、尊严与爱情。而尊严,正正是于连始终挺直腰杆追求梦想的最重要因素。在于连的身上,有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之傲气。若是没有这股傲气,于连只怕会沦为像贝藏松农民出身的教士一样,向权贵之人卑躬屈膝地乞求施舍和关注,也就不值得引起那些出身高贵因而自视甚高的人对他的尊敬了,于连也就难以如此顺畅地迈向成功了。
一个人要被人看得起,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如果连对自己的尊重都做不到,又如何奢求别人来尊重你?所以,自尊的的确确是一个良人所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如今有多少人,为了赚更多的钱,抛却尊严,整日被领导侮辱谩骂,却从来不想着改换门楣?其实有多少人,我是不知道的,但我知道一定会有这种人。如果说为了金钱,或者其他现实的利益,就毫不在意地抛却自己的尊严,舍弃自己的灵魂,实在是舍本逐末,不知轻重。一个人,如果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而不快乐,那么他即使赚再多的钱,有更多的权力,又有什么意思呢?
——关乎底线与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