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很多人人脑子里被深植一个成语“无商不奸”。尤其是,现在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更是到了商店,就开始情绪紧绷,貌似,不是买东西的是来被抢劫的。
于是,我们时常看到这一幕:两种表情瞬间切换,便宜点,以后都在你家买,(笑着说)要不然,再也不来了!(拉长脸说)[撇嘴]而有些砍价成交之后,一脸掩不住的胜利✌ ,感觉,刚刚拿下一座城池。
还有一种。
2007年,我在香港,时代广场,香奈儿店外,有一支十几人排成的对。而店内,只有几个顾客,几个店员。你会奇怪,店内人不多,为何还排队?
香奈儿对消费者购物环境要求是“从容”。这也是奢侈品的基本内涵。
同样是消费,为何差别如此?
有人或许说,是钱多钱少的差别,当然表面原因确实如此~但是深究内在,根本差别其实是格局的差异。
正如《断舍离》这本书所说,断舍离可不是扔东西的整理术,而是厘清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的修行之道,打破人对物的执念。
“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
至于什么时候变成“无商不奸”的人,洗脑般深植于心的呢?大概和“革命”关系最大~斗地主的年代,穷苦百姓不怎么识字,又要痛述革命家史,于是,一些“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就写好范文,给他们念~(我奶奶不识一字,小红书倒背如流,也是痛述革命家史的一把好手)。
哪些被“无商不奸”洗脑成功后,基本人生快感就在菜场,地摊,招商场实现了~
每一次砍价结束后都是他日在各大妈群里鹤立鸡群的一次表演~
只是,在超过菜场消费上限的场景中,又很容易变得不知所措。比如,买房,大爷大妈揣着一辈子的血汗钱给子女买房,对于物管,贷款,合同内容全然不知,只负责付钱签字~而在日后,面临各种问题,却缩手无策,只等集体起义~
小聪明历来是有代价的~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中屡次打磨的概念,注意力>金钱,真的是不明觉厉啊~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太多眼前的价格精算势必耗去人的精力,从而失去长远规划的格局。
真正的道理,都是相同的。
人的价值其本质是“给别人”带来价值。正如那个鸡汤故事讲的,天堂和地狱的差别,是天堂的人知道用诺大的长勺喂食对面的人,而不是直接喂食自己。
我们生活在如今“人人为商”的时代,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就是我喂你,你也喂我~
总是心存“无商不奸”的人,你被害的不轻啊,是时候反省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