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遇见你,看见我

遇见你,看见我

作者: 迎着太阳奔跑的孩子 | 来源:发表于2016-11-10 22:46 被阅读0次

    遇见你,看见我

                     ——记第一次参加P.E.T工作坊

           深秋的一个早上,微风有点凉,我行走在青岛的小巷里,手里拿着手机导航,不停地看着时间,从家里出来坐大巴车还黑着天,到现在猛然间抬头看到耀眼的光,我心中丝丝的不安,点点的小激动似乎都变成了满满的期待。走进暖心,见到基本到齐的学员,还有讲师,心中告诉自己我来了,终于来了,这是得偿所愿也是梦寐以求。

           初识P.E.T是因为彭彭老师的推荐书单里有这么本书,叫做《P.E.T父母效能训练》,买书的时间定格在2016年3月5日,但是在看到这本书第2章时,我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那时心里非常困惑,行为窗口分为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可是不是说要无条件接纳吗,是不是就是孩子所有的行为都要接纳呢?我当时纠结不已,再后来接触了《正面管教》这本书,也被这本书及一系列的理论吸引,P.E.T就此搁置了。直到一位好友在群里要组织读书会,我才重新拿起这本《P.E.T父母效能训练》读起来,在参加工作坊前刚好读完。在读这本书时,有共鸣有困惑有不解还有思考,边读边实践中才发现,更多的是沮丧,突然间面对孩子我不知道怎么开口了,感觉自己满嘴都在“飞沙走石”,苦恼迷茫中我知道了有P.E.T工作坊,所以毅然决然的来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在我回顾整理三天的学习内容时,脑子里印满了两位讲师的身影,一位是叶月幽,长裙飘飘仙气十足,一位是小脆,看起来确实干练干脆,人如其名。叶老师是上午场,主要是理论知识涵盖较多,小脆老师是下午场,带案例实操部分多一些。最开始叶老师做了自我介绍,讲了她的心路历程,她说一路走来,也曾有过学了P.E.T特别着急在实践中运用的时候,但后来慢慢才意识到活出P.E.T的状态比运用这一技巧更重要。而小脆老师自我介绍中说,她愿意做个工具,陪伴着新手父母度过最艰难的时候,愿意在父母们有困难有疑惑时给与帮助和陪伴。当听见他们这样的开场白时,我就知道这注定是一次美好的遇见。张爱玲曾这样说到遇见,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我想这就是缘分,是注定于冥冥之中的,而预料之外的是这次遇见后我觉得我的人生将就此不同。在这样深秋的时节,遇见P.E.T工作坊,遇见两位讲师,注定邂逅一场春暖花开。

           遇见你,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系统的梳理。虽然参加工作坊前已经看完了书,但总感觉缺点什么,原来是系统和框架。这次工作坊让我清晰地明确了行为四角形的运用,遇到事情时知道按照这样一个框架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一条接纳线将行为窗口划分为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两个部分,当孩子拥有问题时需要用辅助技巧,当双方都处在无问题区时运用关系技巧,当在接纳线的下方时,如果父母处在问题区则用面质技巧,双方处在问题区时则运用解决冲突技巧。讲师从行为入手,让我们清晰的看到用行为窗口看待世界,打破了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行为是不夹杂着我们的主观评判,只是客观中立发生的事实。这也解答了之前的困惑“你能只接纳孩子这个人,而不接纳他的行为吗”,以前受一些文章和理念的影响,这样的观点似乎很多家长都接受,当时我也觉得很好啊,当我不能接受孩子的行为时,我说你不可以这样那样,但是妈妈爱你。我觉得这样我就可以运用我的权威去禁止他做些我不接纳的行为,我拒绝孩子对他下达命令,不忘后面在加上一句妈妈爱你,但是你不能做。试想一下你要怎样让孩子明白我接受你这个人,但是我不能接受你的行为呢?孩子本身和行为之间很难划清界限。另一个知识点的梳理就是倾听。倾听贯穿于沟通的始终,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对于怎样做好倾听,实践起来相当的困难。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何为倾听,怎样去倾听,两位讲师非常用心。我们先后通过蒙眼听鼓声和被别人搀扶行走的互动,来体验理解倾听的感受。倾听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一种跟随。不是控制不是急于给办法,而是跟随着表达者的感受去同理,去接纳,去真诚的帮助他。同样我们在角色扮演中“淋漓尽致”地运用了那“十二块绊脚石”对一个学员进行了倾听,当那个学员谈他的感受时,我们才知道这“绊脚石”的功力真不是盖的。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平时孩子处在问题区时,我是怎样给他建议,对其说教,不断追问,实在没办法就转移注意力的这些方式,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的。我也弄明白了为什么说这些帮助回应会成为绊脚石。当天下课后我们仍在为怎样做到积极倾听而苦恼,因为通常,对于他人的积极倾听我们难以进行下去。当对一个学员进行“P”的时候,说出事实和感受后,如果对方说“恩,是的”我们就真的无所适从了。到后来第二天我们才知道原来积极倾听的难点在于我们通常很难对对方感同身受,说不准对方的那个“点”,为什么对感受的体验这么难,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很多就是“麻木”的。我们对自己缺乏内在的连接,没有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觉察,当然对对方的感受就感受不到喽。叶老师教给了我们怎样画冰山来觉察自身,我也认为这真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只有慢慢的了解明白了自身的感受,才能对别人感同身受,也才能更加的做好倾听。倾听当中要做到不带目的,不预设,完全跟着对方的节奏走,才能真正走到对方的心里,而对方的情感也才能真实的流淌出来。

            遇见你,让我的心被那几个点深深的触动。第一个“点”是关于贴标签这一问题,以前我也知道贴标签是非常不好的一种行为,但是却没思考过究竟哪里不好。我一直努力地克制自己不要给孩子去贴标签,尤其是那种我认为是很恶劣的标签。但只要你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这样的行为。我们善于把那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贴上“懂事”的标签,更善于把调皮捣蛋的孩子贴上“小皮孩”的标签,更有甚者会给一些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孩子很多时候的认知来源于父母的认知,也许你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就真变成那个样子,当然也有人会认为那我就贴好的标签给孩子吧,可是好的标签可能会变成一种枷锁一种束缚,孩子会把自己的需求藏起来而努力迎合你这个“好的标签”,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他不断牺牲自我需求,重复这样的行为来满足你对他好的标签的评价。当老师讲到这时,我想到了自己,我从小到大一直是父母、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没有不良嗜好,我也一直为这个“好名声”勤奋了好多年,我不敢说我要出去和同学玩,不敢说我要怎么样,因为我觉得好学生就得乖乖地去学习,提一些无关于学习的要求都是不对的。这些年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但当老师提到这个点时,我还是被触动了,觉得这些年让自己很累,累在这些“好的标签”上。第二个“点”是关于父母的三个神话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应该一致,两人结成统一战线。我一直觉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两个人必须保持一致,所以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我们的矛盾也不断,我一直逼迫着老公按照我的方式去对待孩子,我认为我的教育就是对的,而他的就是不好的,包括对孩子的体罚我非常的憎恶。当老师说有的妈妈甚至把育儿书的某几页折上,强迫老公看完,然后还是发表读后感,我心里想这不就说的我吗,在我推荐育儿书无果的情况下,我常以各种方式强硬推销自己的育儿理念。那天结束课程后,我给孩儿他爹发了条信息向他诚恳的承认了错误,其实在育儿的方式方法上,父亲有他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母亲也有自己的选择,不一定要相同就是好。对于孩子真正的好就是让他看到父母真实的样子,看到父母是怎样处理这种差异这种分歧的,等将来他才会更好的处理类似的问题。第三个“点”就是沟通层次的问题。老师说不在同一层次上,很难进行沟通的。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有的一进家门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有的也就是对父母简单的打声招呼呢,原来我们没有和孩子在同一沟通层次上。亲子的沟通不畅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当孩子把他的需求清楚的告诉你的时候,你没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很可能下次孩子再和你沟通的时候他就会说他的感受了,可是感受你也没有感受到,那么下下次他可能就会和你谈他的想法,再以后就是越来越往外的沟通层次,最后只剩下打招呼。所以当看到很多父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一筹莫展,都在说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时,有可能是因为你的沟通方式导致你们再也没有办法好好的沟通了。其实当我们细心的去发现孩子和我们的对话中,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PET的高手,他们与我们的沟通往往都是直接说出他们的需求,也就是说曾经的我们也是PET的高手,只是随着慢慢长大,我们可能不被看见或者不被理解,不当的沟通方式导致我们把自己包裹起来,再难以以那样的方式沟通了。

           遇见你,让我面对自己,见到自己。在工作坊中的第一次发言是我们在一大堆图片中选取三张,说说为什么选它们有什么的感受。当时我选了一张小孩的,一张鲜花的,还有一张小房子的。通过选这几张图片,我仿佛看到了这些年我的变化,看到了家对于我的重要,还有孩子,当看到那张小孩的图片我就想起了儿子小时候的样子,我也更认清了自己的很多变化都来源于我成为了一个母亲,儿子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让我的生命更加完整,也让我的生命更加丰盈。在工作坊的演练中,对于倾听我总是做不好,总想如果换做自己会怎么办,总是急于表达,我发现原来是我和自己的内在无法连接,所以一直不安于当下的每个状态。在讲解“第三法”时首要的就是明确双方的需求,但是我却找不到需求是什么。我越来越发现我回答不了很多问题比如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自我的认知是什么,自我价值感在哪里?在角色扮演中,我总是扮不了“熊孩子”的角色,总是被父母三下五除二的搞定了,原来这就是生活中的那个我,这么多年来我乖惯了,活在别人的期望之中,所以我的很多需求是被压抑的。我想我不是没有需求的,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需求一直是被自己拒绝的,不敢表露的。我想我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的,可能在我长大的过程中,很多不好的感受被我屏蔽了。我慢慢发现,我越来越想找到那个迷失了很多年,真实的自己了。也想好好的照顾自己那个内在的小孩,那个被忽视了好多年的小孩。也许这需要我在未来的路上不断地修行,才能认清自己,看到自己,觉知自己,好好照顾自己。把自己内在的杯子装满爱,才能让这些爱去流淌,去滋润他人。叶老师说,画冰山是个非常好的发现自己内在感受的方法,她说她画了三四年,最开始的时候每天两座冰山图,我非常敬佩她的毅力,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地努力的做下去。勇于面对自己,看见自己。

           遇见你,让我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自从参加工作坊回来,生活中便多了PET的影子。和孩子和家人的交流中,我试着用P.E.T的方式去沟通。当我发现日常中儿子的很多话就是在发我信息,当我发现儿子的方式真的很“P”时,我欣慰我知道怎样去保护他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也知道怎样做我们的亲子关系会一直这样美好下去。当我发觉自己“P”的有点过火,用力倾听过度时,我也懊恼不已。当我无法忍受孩儿他爹和孩子的对话不断扔石头时,我内心抓狂万分。但是慢慢地,我终于觉察到为什么两位讲师说活出PET的状态,“关系大于教育”这些话的真谛是什么,PET是沟通技巧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话都是套用公式来说,并不是说套用了公式我就说对了,就像我同学说的那样它不是一把尺,不是唯一的答案。对于我们以前的种种我们不需要内疚,只需要自省不疚,因为每个当下,你已做到当时你的最好。正因为有了孩子,我接触到了无条件养育,接触到了PET,无条件的爱与纯真无伤害的沟通模式,让我看见了自己。当你期望别人改变时,不如先让自己改变,学会向内看调整自我,比什么样的技巧都重要。感恩孩子,是他让我有这样美好的遇见。老师说你们来学PET,为了什么,我在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也许开始是为了改善亲子关系,但到后来才发现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更好的成长,为了更好的看见自己,我才来的。

           生命是一趟不断前行的旅程,孩子是属于明日世界,而我们的世界注定会成为过去。我感恩那个从我而来,而非为我而来的孩子,让我重新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尊重。感恩遇见PET,让我正在慢慢找回自己曾经与生俱来的沟通天赋,让我知道情绪不需要控制,需要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表达。感恩两位讲师,传道授业解惑,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PET的路上,感恩工作坊同学们的陪伴与帮助,同行的路上有了更多的支持。更重要的感恩这次遇见,让我看到自己,尊重自己,接纳自己!虽然这一过程很难有时沮丧有时甚至很挫败,但还是那句话“这很艰难,但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见你,看见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nx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