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认知与决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读完《决策与判断》这本书,我理出了这14条决策的思维误区。
1.比起一般性的事件,具体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小A爱看动漫。
小A爱看动漫。尤其喜欢海贼王,还买了很多海贼王周边。
比起第一句,我们更容易相信第二句,因为描述更具体。
这是受代表性直觉影响,前后是两个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可能高于单个事件的概率。不要被细节迷惑。
于现实中,我们要是说谎不要说太多细节。细节越多概率越小,越容易暴露。
2.抛硬币5次都是正面,下一次反面的概率更大?
这属于概率学问题。抛硬币属于独立随机事件,下一次出现反面的概率还是50%。同理,买彩票买了100张还没中,是不是下一次买中的概率更大了?同样也不一定。
NBA球员库里这场手热,投篮五次都中了。下一次投中的概率也很高。其实并不是,下次投中仍然是随机事件。过去的事件对将来发生的结果并不产生影响。
3.运动员成绩巅峰获奖后,下次比赛成绩一般会有所下降。
这是因为运动员的成绩遵循线性回归原则,短时间内在平均线上下浮动。这次表现超过平均,下次可能会向平均线靠拢。向平均数回归是正常的,无论结果是否受到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
4.我们常会高估正面的、期望发生的事,比如中奖概率、车技水平;
同时低估负面的、不期望发生的事,比如生病、意外。
5.房产中介带看房时,先看很差的房子,后看不那么差的房子就是在套路你。
后面看的房子虽然不那么差,但是其实离心理预期有点距离,很奇怪还是会案子冲动想要下定。这就是锚定效应。
先看的很差的房子就是给你一个心理预期。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看稍差的房子就很容易接受。毕竟比前面那个好多了。再比如商场、淘宝等,在原价或建议零售价的基础上打折,“折后价”会给人很划算的感觉。
这里作者介绍了一个反锚定的策略:自建低锚定值,不要被忽悠。
6.罕见病、股票涨跌等都是随机性事件,不要过分解读。
7.相关不意味着因果。
女性被强暴是因为穿着暴露?女高官一定是女权主义?爱去日本旅游就是日精?这是强加的因果逻辑。
了解到相关性和因果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很多自媒体的文章,就会发现他们都强把相关当成因果大做文章。杠精们更是把这种强盗逻辑发挥到极致。
8.因果不意味着强相关。
比如感冒可以引起咳嗽,但咳嗽不一定都是感冒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肺炎或其他疾病。所以感冒和咳嗽是因果,但不是强相关(有专业的相关系数的计算)。
9.正确归因:某A同事一见面就夸你,可能是有求于你;某B同事在和你开会过程中神情冷淡,可能并不是讨厌你,而是受他领导指责了。
作者给出正确归因2个tips:
关注共同反应,同样的场景其他人可能可能会怎么做;交换立场,我在他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
10.分数排名让表现好的学生更受鼓励,表现不好的学生更加自暴自弃。
当个体行为收到他人评价时,会产生促进或损害的效果。
11.众人围观的恶性事件,大家都不会去报警。
人越多,报警的责任愈分散。这也叫做社会性懈怠。
12.老乡或同好更容易产生联结。
人们总会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身上获取行动的线索。这就是为什么在香港,福建人一呼百应。同乡让他们有了联结。
13.越是人多,越难产生有建设性的想法。
这就是从众心理。有一个人说出想法,当其他人都附和的时候,就算你想的不一样也会跟着选择。你不想做那个不一样的人。
14.有时候需要明智的独裁者。
其他还有些常见的陷阱和误区,会补充进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