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点、线、面相结合的赏识性评价

点、线、面相结合的赏识性评价

作者: 颖瑶 | 来源:发表于2024-07-20 11:3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点”的赏识性评价个例1——黄彬

    “会画画的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一直坚信这句话,并在不间断地践行着。2010年前是出于本能,2010年后加入了全国名校长崔学鸿的“赏识教育工作室”,细读了崔校的专著《赏识教育初论》,找到了理论依据,更是夸得有底气,有方法,不怕把孩子给夸坏啦。

    《赏识教育初论》(崔学鸿著),在《尊重儿童的原则和主要方法》这一章介绍了赏识孩子的几种方法,其中第三种方法“认可与肯定”说到:“儿童天生是弱小的,无论身体和心理都是如此,他们天生需要认可和支持。尤其在儿童早期,儿童会把父母的认可或赞许当作他们寻找的主要东西。儿童在这个期间的努力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借以继续得到他们所渴望的赞许和褒奖,以满足自己归属的需要,树立自尊和自信。儿童上学之后,往往把老师看作是父母的代理人。儿童的自信心来自于他最弱小的时候旁人对他的关注、认可和支持,尤其是他的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认可和支持。儿童主动学习的欲望来源于他们想继续获得他们所渴望的赞许和褒奖……”由此可见,做一个会赏识孩子、慷慨地给孩子不断地认可与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在玩美课堂上,我常常带着孩子们使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美术语言来构建与丰富画面,而在实践赏识性评价上,点、线、面相结合同样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的评价是指针对个体的评价,既可以在某一个时段持续对同一个孩子予以认可和肯定,用展示作品、在同学与其他老师面前赞美与表扬、将优秀作品分享给家长、通过公众号视频号进行作品传播等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评价,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发着他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接下来的美术活动中去(个例1:黄彬)。

    “点”的赏识性评价个例1——黄彬 “点”的赏识性评价个例1——黄彬

    “点”的评价还可以特别留意某些平常表现欠佳的孩子,偶尔画出一张好画,立刻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大张旗鼓甚至略加夸张地表扬,把他的作品拍照上传,通过班级大屏幕组织欣赏与点评,让赏识带来动力,激发他“我也可以”的自信,并成功延伸到下一主题。比如,在《写生 自行车》这个室外写生活动中,张铭涛同学突然一反常态,如有神来之笔,画了一张线条肯定准确、细节刻画生动的写生作品(下图 右),让我大为惊讶,我马上把他的作品拿起来,在室外没有投影的情况下,走动在他们的写生队伍中进行了巡回展示,对他画面的空间感、细节刻画进行着重表扬,鼓励大家以他的作品为榜样,进一步深入表现自己的作品。几年过去,我仍然记忆犹新的是,那一课在张同学的榜样激励下,学生画得格外投入,A++的好作品特别多。

    “点”的赏识性评价个例2——《张同学的电动车》

    “面”的评价顾名思义,是对群体的评价,对整个班级的评价。比如我经常用这句话开启新的一课:“前面的主题我们班是全年级完成得最好的,没有之一。作品完成数量和质量都让我非常惊喜,希望在接下来的这个主题,我们也能勇夺年级第一。”有图有真相是我常用的记录方式,我常在全班大面积完成作品的时候,让他们停下来,拍一张合照,同时发布在朋友圈和班级Q群,和家长朋友分享玩美课堂的创意与快乐。这种针对全班的大面积表扬至少带来两大好处:一是家长在购买一些特别材料的时候支持度几乎100%,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的确在使用而不是随意浪费;二是一些核心学科成绩不那么突出的学生的家长看到孩子充分享受美术活动带来的快乐会略觉安慰,回家和孩子聊天的话题也多了快乐的元素。

    “面”的赏识性评价范例——《美得“帽”泡》 “面”的赏识性评价范例——《美得“帽”泡》

    “线”的评价说起来有些悬乎,其实并不然。在网络环境下,玩美课堂的评价主体已经不仅仅是美术老师和学生,也不在局限在课堂的有限空间。当我充分利用朋友圈、Q群、QQ空间、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学生作品时,玩美课堂的评价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看到这些作品的人,有孩子们在意的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家长,也有他们不熟悉的美术教师同行、喜欢美术的社会人士等,不同身份的人串成了一条线,让美术课堂评价变得丰富而多元。至于如何具体使用这些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式评价手段,后面我会有保姆级的攻略介绍,这一篇我就不赘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点、线、面相结合的赏识性评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pj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