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作者: 俪尔占星喵 | 来源:发表于2022-05-14 22:17 被阅读0次

    这本《父母的觉醒》在朋友圈里成为畅销书,很多人都在推荐。

    作者是出生于印度的沙法丽·萨巴瑞,现居美国。不仅是名作家、心理学家,还是位优秀的演讲者。

    作者1972年出生,是个70后,因为生于印度,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下长大,她的经历与我们有些接近。

    本书揭示了亲子关系的真相,破解家庭教育的难题,倡导父母与孩子成为相爱互助的统一体。

    内容详尽,举例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各种面向。

    所谓看见即被疗愈,这也意味着一种觉醒。

    下面分享三点内容:

    1、亲子关系是什么?

    可能我们看过很多关于父母教育,养育孩子的书籍,都知道亲子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随着孩子的到来而产生的。

    父母爱孩子,养育孩子,似乎是一个非常自然和平常的事情。

    孩子小时候作为被照顾的时候,他不觉得有什么不满,长大后才会发现童年的经历原来有那么多的坑洞:缺这儿少那儿的。

    父母还是那个父母,孩子已经长大,有的也长成了父母那个样子,有的很想过不同于父母的生活。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一个观点:长幼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封锁,因为它不能激活孩子的精神。

    印度文化与中国的孝道传统有些类似,这种权威父母与服从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是被长幼关系笼罩的。

    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一种“封锁”,特别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而言。

    这个亲子关系的内涵,是打破权威,长幼,强调人性的平等、尊重和自由。

    2、觉醒的障碍在哪里?

    幸运的是,年轻一代的父母们都普遍有了新的育儿意识,不会照搬爷爷奶奶辈们的老方法。

    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

    现代的父母们重视孩子,注重亲子关系,特别是越优秀的父母越发对孩子期望高。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觉醒障碍的其中一种。

    “这是我的孩子,我说了算!”

    “父母都是名校毕业,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差。”

    “我就是要向所有人证明我是个好母亲。”

    “孩子,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看看上面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这些话里有孩子的存在吗?

    是不是父母的自负和优越感爆棚啊!

    正是父母想当然的自以为是,反而成了亲子关系的盲点和障碍。

    3、怎样才是觉醒?

    那么,我们最后来聊一下觉醒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1)能化解自己的痛苦。

    有的父母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他们就命令停止,或者避开。

    这个反应的背后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痛点再现,想想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不被允许哭泣?或者没有得到父母的安抚和关注?

    这是化解自己痛苦的机会,也是理想孩子的开始。

    2)平和的反思。

    孩子的犯错和过失,真的很严重吗?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

    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如果父母能识别情绪的诉求,理性、平和的面对冲突,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看到孩子。

    那么父母的觉醒已经开始。

    3)放弃控制。

    孩子的时候认为父母是万能的,是天是地,掌控一切。

    可是很快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意识茁壮成长,他们需要挣脱父母的保护栏,去磨练自己的翅膀和心智,为放飞作准备。

    觉醒的父母是一个养娃、陪娃、训娃、放手的过程。

    4)给孩子自由。

    这里的自由主要是精神上的开阔与宽广。

    所谓“穷养身体,富养心灵”,这是觉醒一代的父母认可的。

    穷养身体,指的是加强孩子的体能训练,体质培养,增加户外运动,身强体壮。不要舍不得孩子吃苦,做那温室里的鲜花。

    富养心灵,是饱读诗书、棋琴书画、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爱家爱国、自信自强、胸怀天下。

    正如纪伯伦的诗句: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我们给孩子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这是亲子关系的意义所在吧。

    关于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开卷有益!

    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pm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