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我不爱读武志红
最近武志红出了新书《巨婴国》,同事们买了他的书,也有人对他的书赞不绝口。有一段时间,大概是一周,我天天看武志红。他写的比较多的主题就是有关于巨婴,生理上成年后还保留了对父母的依赖,并且把这种依赖移情到别人身上。他的文章有对巨婴状态的内省,有对父母没有照料好子女的愤恨。我读不了几篇文章,读过十几篇之后感觉少有新意的文章了。
我不爱读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巨婴也好,全能父母也好,当你知道你的状态,我把这一步叫做觉察。觉察到以后就该面对了,接着是行动。如果总沉迷于谈论状态是否是一种逃避。我欣赏生活中那些智者和勇敢的人,他们看清了生活的面貌依然能够面对,他们用觉察自身和别人的状态去更好地与自己与别人相处,而非肆意谈论,或者因为我如何如何所以你要如何如何。我也相信每个人的智慧和勇气要比别人看到的多得多。人们可以很好地照顾到自己。
二、孙子女视角如何看待老人的离别
好友的外公在前两天去世了。在大太阳里我看到了她写在db的话语,有些恍惚,第一反应是不要评论,不要出声。到傍晚的时候因为累着了,睡了一觉,睡梦里收到有些感受,终于忍不住评论了一条:祝外公走好...
她昨晚和我倾诉她如何不解人死后人们打开收音机,放着某个人录下的哭声,在外公身上放上布条,像是“随意”对待一个已逝的人。她不懂为何要走这种仪式,为何亲人们好像很快接受了现实,忙碌着操办外公的身后事。她说她走上前去把收音机拔了并怒骂了他们。她对那个在国外没有回来的哥哥根根于怀却忍着不说。她质问她妈妈有没有给外公尽力抢救,为什么要那么快放弃,为什么忙着通知亲人。那些假惺惺的亲人为何要让他们来外公跟前演戏。
我想这是一个孙子辈的人对孝或者说爱的诠释。大人们笑着接受孙子辈的人这样的“胡闹”和质问,只把我们当成小孩。
起初听到她说她把收音机拔掉的时候,有一瞬感觉这是否意味着隶属于青春期的不成熟,是否不该如此“幼稚”。转而把这个念头打消,人在表达悲伤的时候都还要去限制自己表达悲伤的方式,你是有多不爱护自己。尽管表达吧,这太重要了。有多少时候我们忍着忍着便看不清自己的喜怒哀乐,多少时候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是这样来的。
我试图安慰她,大人们这么快接受不代表不爱或者爱的浅。有一种可能性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保护我们不去触碰死亡,那会“吓死人”。越是年长,潜意识里面蕴藏的那份好奇越是被压抑,人们不敢想象死亡。人们唯有用麻木和例行公事把自己保护起来,所以你也许可以不用过分责怪大人们。
三
最近越加感觉到目标的重要性。最近在日常上班中,因为事物实在是太多,需要时刻知道自己的工作重点在哪里。我近期的工作是销售,把培训班开起来。于是我每天给自己的要求是我必须做与销售相关的事情123。这样下来的效果不错,销售的压力也减轻不少。越发觉得拉开人和人之间距离的事情是目标,同样坚持阅读的人,有人可以在若干年后写书、成为知名博主、成为某方便专家,有些人只是冠上“这人看书比较多”这样的评价。同样是工作,有人若干年以后年薪可以去到6位数,有些人到4位数就有深深的无力感。
说到定目标,大家可能会觉得要定一个多么重大的目标,年薪百万或者知名人士?
做项目经理给到我很大的启发。
在做项目经理的时候,常常需要很多成员的配合,如何让工作落实下去按时提交是个技术活。最好用的方法是让具体某项工作的负责人自己说什么时候完工,什么时候提交。如果实在说不出来,项目经理给到几个日期让他选,选定开始干活。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博弈的过程,各项工作的负责人以为项目经理要让他尽早提交,而他因为惰性或者有难度畏难,总想能什么时候提交就什么时候提交。他要平衡项目的期待提交日期以及他能最早提交的日期,最后综合给出一个日期,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更有意思的是什么呢?一旦他自己说出口的日期他会牢牢记得自己的承诺,不需要催太多。站在项目经理的角度,项目经理其实乐得开心,因为对方说出来的日期比他要求的通常要早。
启发是什么呢?我们以为我们必须要订一个重大的目标,实际上只要自己定了目标,大或者小,一般都要比你不定目标能走得远的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目标大小,我觉得和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是切身相关的,有的人是钱,有的人是名,有的人是舒适的生活,有的人是完整的自我...
如果以3年一个目标计算,3年你比自己不定目标走得远,再三年,再三年呢?是不是远得多得多?
所以我得出结论说:一个“普通”人+一个目标=一个“不普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