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龙应台曾经说过一段话:"人生,其实是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档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时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时光,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牵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是在一个人里面,而是在许多人中间。
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讲了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种无比浓厚又无比贴近的孤独感。一位六十岁的老人-哈德罗,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没有升迁,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退休时也没有欢送会,只是收拾了东西默默离开。幼年时母亲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父亲从不间断地带各式“阿姨”回家过夜,哈罗德小心翼翼地长成了大人。在一次舞会上遇到后来的妻子-莫琳,他生平第一次不由自主地穿过舞池,鼓起勇气去触碰一个完全的陌生人,仿佛要在这个女孩的见证下甩掉过去的一切。天鹅绒一样的秀发下,是年轻的莫琳苍白而柔软的肌肤。她笑着看他走过来,没有回避。
哈罗德从此告别阴暗的童年步入甜蜜的恋爱、婚姻生活。日子在他们的儿子-戴维,叛逆,内向,嗑药,嗜酒,最终在自家花园里上吊自杀之后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按下了调频键,夫妻之间从此形同陌路,两人连基本的生活交流都能省则省,更没有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思想交流。夫妻就这样疏离了四十年,隔阂似冰山,日甚一日。
一天早晨,哈罗德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脑癌,写信前来道别,祝哈罗德好。震惊、悲痛之下,哈德罗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筒,最终决定不回家,立即出发。其实人在做出重要决定的时候往往不需要精打细算,不需要踌躇,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只是一瞬间的严肃思考,但是思考本身包含着长久的渴望和渴望的于情于理。哈罗德就是这样,把回信拿到邮筒的瞬间,就做出了徒步到贝里克的决定。这个压抑内向的人从少年走到老年,60年的默默无闻,就在收到信后,上路了。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那么长那么艰难的路程,他怎么能坚持下来?他或许真的觉得自己过去欠奎妮太多,希望奎妮因为自己的坚持而多活几日,但那绝不是爱情,也不是单纯的友谊。其实,奎妮给他留下的记忆点并不多,甚至早已淡忘了她,在收到她的来信时甚至觉得是邮局弄错了。提起笔,也只能写下几句苍白无力、不痛不痒的祝愿。
跋涉的路途中,他回望身后追随的热潮人群,感觉即使站在人群当中,也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他,他依然是孤身一人。火焰在黑暗中传递光亮,欢声笑语飘进他耳中,却属于一群陌生人。终于走到了目的地,他甚至不知道怎样面对奎妮,不知道该对她说什么,该做什么。举起的手扣在疗养院门上又缩回,折回到旅馆住一夜,整顿了心情,收拾了一路风尘,指甲发黑,邋里邋遢的自己,第二天再去探望奎妮。当哈罗德看到奎妮被癌症折磨得变了形的脸,无法掩饰住心中的震惊与悲痛。她被切除了舌头,已经不能开口说话,没有其他再能被切除的器官了。但支撑着奎妮活下去的信念还清醒着,她知道那是哈罗德,他来道过别了。她终于感到很安定、很轻松。她把脸埋入枕头,闭上了眼,感觉有什么东西像花朵一样在脑子里绽放,然后平和地脱离了病痛的躯壳。
行走,本是件单调的事,不过是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走再长的距离,也不过是那些单调景物的组合与变换。但因为他和奎妮之间隔了二十年,所以这627英里不再只是一个物理量度,而成了一个时空隧道,从过去到未来,从麻木颓靡到生机焕发,从目之所及到灵魂深处。他不再需要英里来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用的是回忆,是重生了的丰富的灵魂。他在跋涉,更在寻找,寻找那属于自身丢失了的意义,探索个人和生活。因此,他坚持了下来,其实不是坚信自己走下去能救活奎妮,而是坚信能找到救赎他自己的出路。
他这一辈子失败的生活。早早死去的儿子,破碎的夫妻关系,潦倒懦弱的自己。二十年前因为丧子的悲痛和压抑,他喝醉酒冲进老板办公室砸碎了他最珍视的玩具,奎妮挺身而出替他承担了后果,然后被解雇,直接离开了小镇。哈罗德连一句道别都没来得及说出口。他全身发抖,泪水从眼里疯狂地涌出来,五官都扭曲了:“我没有留下,因为没什么话可说了。就想收到她的信一样,也是无话可说。我是那种感激钟表的声音打破沉默的人。我怎么可能改变什么呢?我怎么会以为自己能制止一个女人的死亡呢?”
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而生活离平淡无奇有多遥远,就又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间不复从前。你一定会不断挣扎,难以置信,会被现实一次次打-倒,直到终于接受事实,尘埃落定。
读这本书,就像你听身边一个音乐人在家里开音乐分享会时恬静地将一曲曲娓娓道来,整晚无嗨点,但让人想舒服地蜷缩在沙发里,待到天明,而不是在摇滚现场或选秀节目现场疯狂呐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