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科普类读物,美国学者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我忍不住从头梳理脉络,写了一篇关于书中描述的科学发展史过程的感想,书是关于宇宙的产生,自然规律的认识,对地球的探索,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在书的最后,作者感叹说:实际情况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我们已经做的许多事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的。我们不知道我们目前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目前的行动对将来有什么影响。我们知道的是,我们只拥有一个星球,只拥有一种生物具有改变她的命运的能力。正如爱德华·O·威尔逊在他的《生命的多样性》一书中以无与伦比的简洁语言所表达的那样:“一个星球,一次实验。”
那篇写完,我意犹未尽,又想了很多,脱离开书中列举的那些改变认识的伟人和伟大发现,脱离那些原理、分子式、数不清的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数字,就世界、人类和我们生活的意义本身,还有许多感悟。
所以其实真正促使我能够读下去并且有兴趣的,不仅是作者幽默风趣的文笔和时刻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也是一边读一边在内心反复回想的关于宇宙、生命、生死。
在广阔的,没有边界的,不存在时间空间概念的无法想象之处,产生了我们生存的小宇宙。放眼望去,宇宙中的“无”是常态,“有”是特殊。世界如此浩瀚,银河系也好,太阳系也好,都不过是这个宇宙里一个小小的部分,地球很孤独,人类很孤独。或者正是这种孤独感,使得探索世界寻找我们的来处和去处变得如此重要。
在地球45亿年(也许更长)的历史中,经过不知道什么样的一系列偶然,产生了生命,从水底到空气,到高高的山顶,无处不在。生命一旦产生,就以生存为目的,一切的进化,一切的演变,都是为了生存,这样的顽强,体现在会休眠的细菌、地衣、苔藓和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身上,体现在一切存活至今的生命身上。
微观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脆弱,物种的灭绝始终在发生,从单个物种的消无声息的消失,到几次大规模的灭绝危机,我们甚至不知道究竟曾经存在过什么。如今,我们存在,和其他生命一起,有一天,最终也将面临我们的命运。
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三体》里,讲到人类的命运,讲到黑暗森林理论。仅仅是为了生存,已经需要极端的努力,而生命的存在、文明的发展,无论是三体世界还是更广阔的世界,最后还是要通过清零来恢复。这也许只是人类可能的命运的一个方向,也许人类的未来还有无数的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讲,地球成为这样而没有成为那样,人类是今天的模样而不是另外的模样,只是一连串的偶然造成的结果,也许我们可能成为平行世界里的任何样子。另一个世界与我们也许相似,也许完全不同,如果真有平行世界,你也许过着无限版本的生活,但每一种人生都会是独一无二的。
不管怎么样,我们存在了,这已经是事实,和其他生命一样。正如《万物简史》作者所说,不必迷信人类的高贵。生命,这样的生命和那样的生命,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源自同样的物质,发生着类似的生物化学反应。
作者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想象一下,把地球45亿年压缩成普通的一天,那么,生命起始很早,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上午4点钟,中间有许多生命出现的过程,午夜前20分钟,恐龙消失,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了。人类在午夜前1分17秒出现。按照这个比例,我们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是刹那功夫。
但是组成人类的原子却几乎是永恒的。“你身上的每个原子肯定已经穿越几个恒星,曾是上百万种生物的组成部分,然后才成为了你。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大量原子;这些原子的生命力很强,在我们死后可以重新利用……因此我们都是别人转世化身来的——虽然是短命的。我们死了以后,我们的原子就会天各一方,去别处寻找新的用武之地——成为一片叶子或别的人体或一滴露水的组成部分。”
这就仿佛轮回,每个生命来自原子,组成我们的每一个原子早就存在并且在我们消亡之后还将继续存在。这样看来,死亡也并不可怕。我们不是来自虚无,也不是消失无踪。大多数的得失其实不必太在意,放在更长的时间里去看,真正影响我们的,是那些我们发自内心喜欢和想做的事情。
所以不必觉得人这么渺小,一生这么短暂,没有什么意义,不如任性躺平。恰恰相反,纵观万物发展史,从更深的意义上看到我们与世界的关联,不再为死亡所惶恐,可以更好体验这难得的一生,尽可能做更多的尝试。
作家张春在《一生里的某一刻》一书中谈到生存的意义时说,“每一个人的出生都会给世界带来改变,死去的时候,都会给世界留下一些东西。他的出生就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机会,当他消融于世界中,就让这个世界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还有一段我特别喜欢的,关于联结的描述:“我觉得宇宙里的一切都在一张网上,星云也好,行星也好,一棵大树、一头鲸鱼、一只蚂蚁或者一个单细胞的什么生物也好,所有的一切连在一起,成了一张网。人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点,这个点的四面八方连着其他东西。你看你留在刚才那段盘山公路的歌声,那里有一些虫啊鸟啊听到了,它们和别的虫啊鸟啊就有了一点不同。又好比你在必胜客坐的那把椅子,在你之前和之后都有人坐过那把椅子,但是那把椅子在那个时刻就是你坐着,你坐在那里的那个时刻和别的一些时刻连起来,形成那个椅子在宇宙里所在的一个点。一个点消失,和这个点相连的一些东西就断了。”
每个点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共用了现在这个地球。相比深远辽阔的世界,人类的探索只是很少的部分。但我们始终在无限接近,我们的一无所知某种意义上正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是无尽探求的动力。看透生死不是对一切都无所谓,而是悟透之后的豁达,是努力过好这一生的畅快。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生命,不只是人类的生命,始终在提出问题,而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努力认真地活过这一生,是最好的回答。
读一本科普书,却有着这么多感想,这是自然科学带给我的思考,是同样蕴含在书里的人文精神,激发我对宇宙对生命的不同认识。作家和菜头说,阅读建议由百科、科普开始,转入人文,两者不可偏废。这次的阅读让我深有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