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进化史
似乎是一种文化的偏好,无论什么不同凡响的人、事、物,在我们的文化里,通常会被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高大上。
关于文字的产生,我们今天大部分人所知道的,就是那个“苍颉造字”的传说,故事里文字神秘到一出生就“万鬼哭,天雨粟”,当然,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不可能,且不说会不会有“天雨粟”的奇事,单是鬼,就很难说这个世界上有没有。
我们的文字,更为可能的是来源于图画,最早的人们记录事情的时候,是通过将事情的关键场景化成图画来实现的,因为这种做法费时费力,就将经常在其中出现的事物简化为“简笔画”。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甲骨文,就是简化到一定程度的画,简化到可以称之为文字了。当然,既然是画,自然免不了各具风格,就像现代社会的艺术会有各自的流派一个道理。所以在秦统一中原之前,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文字都不相同。现代人学点外语觉得就足够痛苦了,当年那些人要想学出个样子,看着各种流派风格的简笔画去理解各种思想和文化,想想都要了老命了。
太费力的事情总是会有人想改变,改变文字的各种流派,这是个巨大的工程,所以,先造势吧。《易•系辞》说文字是“后世圣人”所造,似乎一群圣人的成果,不一样很合理。荀子就稍微转转口风,说”好书者众矣,而苍颉独传者,一也。”文字爹的确是很多人造的,但是整理流传的是苍颉,言下之意,整理合并简化应该是没问题的啦。再然后,苍颉就成了造字的人了,所以,字应该是一样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很干脆利落解决了六国文字,命赵高、李斯、胡毋敬做字书,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进行普及,中原的孩子们终于不用学好多门“外语”了。喜大普奔,之后,懒人的思维是我很喜欢的,小篆写起来,实际还是很麻烦,所以,更省力的写法是写得草一点,于是,渐渐形成了大家都使用的潦草的小篆,我们现在叫隶书,是很美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
然后然后,更省力的楷书、行书、草书次第出现,直到现在的简化字。我们犹嫌不足,居然有人在试着用简单符号组合来传情达意,恨不得能意念交流。所以,哪天,文字是不是会消失啊?
历史是懒人推动的,文字发展史就是懒人进化史,当然,谢谢懒人们,是我现在最想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