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系统不只是对试图改变它的政策措施具有阻力,竭力维持在一个大家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不良状态,更为糟糕的是,它们还在持续恶化。这是一种被称为“目标侵蚀”的基模。这类例子包括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医院的服务品质不断下降,河水或空气质量持续恶化。
目标侵蚀,原文是“drift to low performance ”,也被称为“目标侵蚀”(eroding goals),本意是绩效表现节节下滑,日渐恶化,如同走下坡路,越来越差。
通常,反馈回路中的主体(如体重超标的慢跑者等)会有一个绩效目标,或期望的系统状态。如果系统的实际状态与目标或期望相比存在差距,主体就会采取行动。这是一个常见的调节回路,应该会使绩效表现达到并保持在期望的水平上。
但是,在这些系统中,主体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系统的实际状态并不相同。一般而言,主体对坏消息更加敏感,倾向于更加关注并相信坏消息,而非好消息。当实际绩效有变化时,最好的结果会被当做偏差忽略掉,而最坏的结果却被记住了。这样,主体感知到的状况会比实际状况更为糟糕一些。
在这个系统基模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期望的系统状态会受到感知到的状态的影响。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当感知到的绩效水平下滑了,目标也可以相应地下调。
按照调节回路的作用,应该使系统状态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但是它却被一个具有向下趋势的增强回路所掩盖。也就是说,感知到的系统状态越差,期望就越低;期望越低,与现状的差距就越小,从而采取更少的修正行为;而修正行为越少,系统的状态也就越差。这一系统性陷阱也被称为“温水煮青蛙效应”。
目标侵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系统状态快速改变,通常会引发明显的修正过程。但是,如果系统状态是逐步下降的,变化速度非常缓慢,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或使参与者产生了麻痹心理,忘记了系统之前一直保持的良好状态,每个人都似乎不知不觉、顺理成章地将期望值越降越低,努力越来越少,实际的绩效表现也就越来越差。
对于目标侵蚀,有两个对策:一是不管绩效如何,都要保持一个绝对的标准;二是不断地将目标与过去的最佳标准相对照,而不是和最差的表现相比。如果感知到的绩效比较乐观,而不是相对悲观,或者将最佳结果作为标准,而视最差结果为临时性的挫折,那么同样的系统结构就能把系统状态拉向越来越好的绩效。下行的增强回路,即“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将逐渐变成一个向上的增强回路,“事情越好,我就越努力工作,把事情做得更好”。
摘取自 邱昭良博士翻译的德内拉·梅多斯的《系统之美》,也是第二遍读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