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缺位
文:ShakespeareSky
人民币的内在贬值压力,将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或将对农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前的国家政策方向,已经逐步明朗,工业和商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的飞速发展,必将开始推进农业的发展速度,将为广大农业人口带去改变希望的同时,或许,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就此顺利产生。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逐渐成为经济支柱。到上世纪末,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基础建设,几乎就已经完成更新换代,城市的就业和再就业的浪潮,正在一步步将人们从个体到集体、再从集体到个体的形式转变,人民在获得自由和财富的同时,也完成了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着极大的转变。
同样,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新的集体模式就体现在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商业劳动保护的完善,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商业人性化的发展和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转变。
也就是说,在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得到了更多的实质性回报,在社会的后续发展之中,新生代的知识分子正在逐渐形成规模,由此而不断影响着人口素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模式。
但是,由此一来,新的矛盾随之产生,那便是人口的城市化流动,造成了人与土地关系分离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生活的艰难,下岗工人、离家求学和外出务工而不愿返乡的年轻人,开始对商业经济产生了强制性的依赖。
由此,在过去的十余年里,造成了物价的快速上涨和人民币的急速贬值的同时,还形成了二十年到三十年的合约贷款。
然而,时代的建设和改造任务基本完成,科技也进入了世界性的瓶颈时期,那便是普遍范围内的发展停顿。由此,开始体现出新的问题来,那便是重复的生产和消费,将会产生相应的发展疲惫期;但是,商业贷款和一切运行的成本仍要继续,而将要迫使过去的六七十年的农村服务城市的模式发生逆转,即是经济的再次成长,在下一个阶段里,将会依赖于农村发展和政治经济落后的国家。
由此,将要开始农业建设和对外输出的趋势。
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的局限性,一直以来都是国情的两大难点。当前的城市化建设,在过去的十余年之中,是依靠工业转型和大学教育的集体形式转换,加上商业劳动保护的完善来实现的,再就是用人民币的贴现和贬值。
由此,在一些极端的时期里,造成了相当程度上的混乱,而这也就是特别凸显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医疗上边,毒大米,地沟油,毒疫苗和医闹。为此,国家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和对监管的完善,就比如粮食的限价收购和医疗教育方面的监管。
可是,当下的压力仍在持续加强,那便是对于合约贷款的人群来说,经济蓬勃时期签订的贷款合约,在经济的平缓时期,将会造成现金流的枯涸和间断,由此,而要产生相当程度上的普遍经济难关。由此一来,如果政策和经济一旦跟不上,势必造成新一轮的铤而走险,让人们在生存和贷款的双重压力之下,做出极端的改变。
所以,人民币的内在贬值压力即将体现的同时,对于贷款持有合同的人们来讲,在不丧失原本生活和不背弃信用的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发展策略来保护其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运转,那就是给予他们与其工作价值不对等的钱,来养活他们的同时,还要让其能够履行合约贷款。这一过程,仍要有十年至二十年的时间。
由此一来,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生产模式将要发生巨大改变。而就我的亲身经历,我所接触到的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和改革开放后的前二十年并没有什么改观。
甚至,当下的财富持有者们的思想觉悟和对生活工作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直观式的从众和对于过去这十余年的巨大改变的恐慌。因此,绝大多数人因为货币的贬值,而要把积蓄一口气都押在了房产里边。
由此,推进了房产增值的同时,只是获得了资产保值的信心,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也就是说,过去的二十年,发展的同时,其实是以一种高能的方式,在考验着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极限,而眼下的实体经济趋于平缓,或将产生普遍的经济困境和信用麻烦。
货币的内在贬值压力,或将在极短的一段时间爆发式体现的同时,还将长期作用和持续进展。而这又都该是怎么办?
农村当前的矛盾已经不是生存,而是有效的引导和改变,而在这过去的二十年之中,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相当程度上的机械化耕作,和科学应用的转变。但是,矛盾就在于农民的收效的是单一恒定的、是低效的,甚至,一亩田一年的两季稻谷,最多也就是三千块钱的收益。还得刨去成本和管理付出不算。
然而,即便人口更多地流向了城市,也解决不了根本上的收入差和生活观念,即便,出现了地主式的单户村,又或者是集中式的土地有效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收入的对比稍有改观,虽然也可以推动农业的缓慢发展,可是还会造成失去土地的人们与原本乡土观念的矛盾,和相形于经济平缓发展的生存压力,又会是要加重社会的盲目流动性和对于社会管理的难度。
那便是,在农村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抢夺,在城市会发生基本生活资源的抢夺。
因为,过去的这几十年里,应对于时代所要求的改变,所有人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为了生存、存在和外在的改变,而要不择手段,却并没有与正当其时的生产和发展相对应的文化,而又或者说是与生产和发展相适应的普适性文化。
由此,而要滋生蔓延出和社会规范相悖的极端生活观念,而要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过去的几年,就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民生的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发展的形式逐渐转向了以商业为支柱的经济,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因此而产生了预期式的希望和更高形式的发展。可是,又有了时代性的难关,那便是不得不有相当一段时期的文化丰富和传统观念的转变。
但是,经济之于合约贷款的矛盾已经成型,该是需要去解决这一矛盾的同时,又不能对低收入者和无产者产生大的影响,且要把闲置的劳动力都调动起来,由此,来实现发展平缓期的稳定经济,而不至于发生普遍性的断贷和失约的信用问题。
所以,相对于经济和贷款的压力,货币的内在贬值压力空前的同时,政策或将这一矛盾转向内需的同时,而要开始全面发展农村的建设,和改变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可是,似乎这个也很难办,那便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会造成建设成本过高的同时,还要对于工商业的内需拉动不起作用,同时还会造成乡村人居道德的恶性改变。那便是在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不够的情况下,建设的扶助,会失去意义的同时,还要造成浪费和腐败;政策的倾斜,反倒是会加剧道德和生存的麻烦。
没错,在乡村,村社文化的核心是婚丧嫁娶那暴力式的消费,生活永远是朴素的,平时的商业消费,都是被抵制的。
除了因为自然环境不好管理的同时,太过于分散和低产,又会形成精神意志上的不健康,不容易信任人的同时,又很喜欢凑热闹。由此一来,农村商业模式改变的措施,只会是形同虚设。走出去的人们,不会再回来,留下来的人们,只会是越发地艰难。
这是社会文化的问题,然而,文化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又是个大问题,那便是表现在传统文化之中的各种极端哲学思想,在农村和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上对比呈现,而这也就是当下的农村生活观念和城市生活观念的极大不同。
当下,我的家乡,正在应对着这一系列的变化,而进行着各种改革,撤镇设乡,撤乡设村,集体搬迁,环境优化。
可是,这些措施,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农民的收入依然取决于粮价,劳动所得依然支持去了城里的孩子的同时,生活仍然维持在二三十年前的观念水平。
然后,完全可以预见到,未来的这一趋势,仍要加剧的同时,城市的生存矛盾还会更严重,然后大约就会出现新的商业式农业或暴力式农业。
可是,由此一来,大批失去土地的人们,就会在各种因素的角力下,成为长久的不稳定因素,生存的状况和生存的方式更加严重地依赖于商业经济情况的好坏,由此,就会演变成普遍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而并不能成其为行业和职业的定位者。
虽然,过去的二十年,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国家面貌的转变,可那似乎只是相当程度上的职业教育。但是,又因为生产资料的极大丰富和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远远地缩短了每一个人的职业年限。就好比当年的故宫,建了一百六十余年才完成,而今的一座城市的建设,完全可以快到十年,甚至五年,就能完成。
没错,通过货币贴现和贬值,即可以极大程度上刺激投资和生产,但生产的过程和结果,在当下的时代,并不能满足从业者的职业模式和情感观念。反倒,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即是完成了传统观念之中的一个人那一生的职业任务。
剩下的时间,该是怎么办?
20171129武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