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文字了,其实思考的记录一直有在做,想着趁这些日,一一写出来,分享上来。
老习惯:思维导图前置,文章后置。(导图不是先构思再落笔的,是想到什么就写上。然后形成一张图,也就是这篇文章的提纲。)
01.放下“我”,我才能感受你
上周末,过得有些特别。和之前一位好久没联系的朋友见面聊天。以前的我,聊天的兴致总会很高,也就是听不完对方的话,就会想要插话,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仅仅是听完对方说的一小段,就要回应自己想到的内容。虽然聊天的状态很顺利,但有时候依然会有些不尽兴或感觉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而上周末的下午,很不同。或许因为许久没见到对方,特别想知道她最近怎么样。就一路走,一路听她说。从吃中午饭开始一直听她聊到喝下午茶,到天黑。整个过程,我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在听,或者问,然后呢?她就一直说,把故事的碎片一片片拼凑起来,聊自己的经历,聊当下的情绪,聊自己的困惑,聊很多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我才可以更深地进入她的世界,更能理解她。那个感觉,就跟看电影一样,你就坐在电影院的座位上,脑袋放空,接收接下来播放的情节,无论情节好或荒诞,你都不会评价,你只是全然的感受,去听去看去共鸣。感知对方的生活,感知对方的情感,感知对方在那个当下做了什么。你不需要说什么,也没有评判。只是感受就对了,而彼此的懂得就在这样不经意间产生了。
分别后,朋友说的经历,就跟小说故事一样,深刻的映入到我的心中,然后激发我更多的思考。这和我以往的交流太不同了!当我彻底放下自己的评判、停止倾述自己故事的欲望,我的心中才有空间装下对方,才能感知对方,才能真正做到理解。那份感知就在对方描述的故事里,慢慢把其中的道理分享给了我。你根本不需要再来说教,你就会在故事中受到启发。而且很深刻,因为带入了自己的情感。这是有别于其他沟通,很神奇的体验!
这之后,我把我聆听的感受分享反馈给那位好友,我问她,那天我的聆听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她说,很舒服,很自在。有时候不需要朋友给出建议,尤其是当自己还没有提出的时候。就这样静静的陪伴我,就很有帮助。我那会才意识到,我为什么愿意全然聆听她?因为我相信:人都有自愈的能力。有时候不需要什么建议,仅仅是聆听对方,陪伴对方,就足够了。她会在倾述的过程中,一点点整理自己,然后从迷局中抽离出来,更加清醒的看待一切发生。而作为聆听者本人,因为真正感受过对方的经历,这本身就是一场生命的交汇,走进再走出,这一场体验本身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思考和体悟。
后来,我把这场体验又应用在更多人的交谈中,也就是放下自己,全然的聆听对方。每次交流都特别愉快,我的聆听会激发对方更多诉说的欲望,或许是那份期待的眼神,那份真的“想听你继续说”的肢体动作,对方就会越说越多,越说越深入。我在那份描述里,可以在头脑中绘出画面,体会对方的情感,仿佛自己也亲身看见,亲身体验了一样。每每结束后,我也会感受更多。会有更多更深刻的思考。而两个人情感的连接也会更深入。
回来后,我开始思考要想全然聆听,我们需要做什么?
最大的前提是:需要静心,需要放下自己,尤其是自己的评价、标准、故事。说白了,就不要好为人师,急于发表观点。因为这背后,是一颗不平等心在作祟。一旦升起了“我是这么看的,你不应该这样等等”,你其实就没有很好的理解对方,你是凌驾在对方之上的,仅仅透过只言片语,去评判对方的选择和行为,是很武断的。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需要基于信任后,才会一点点阐述清楚和深入的。若做不到理解、做不到耐心听对方说完,又怎能给对方需要的、客观的反馈呢?
哪怕一个你认为不如你的人,只要你升起了这个不平等心,这场对话就无法交心。因为不平等,所以感受不到真正的对方,你感受到的依然是你自己(你的想法、你的评价)。比如,父母与孩子,爱人之间。你如何知道对方不如你?你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只要是人,总有不完美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对方看问题的视角,结合了他的经历、他的认知,想要更好的理解彼此,就需要先闭嘴,听对方说完,而且不仅只听对方的内容,还要去体会对方的情感。
好比,当丈夫对你说,我今天好累。你要做的不是立即给他建议:你去休息一下。而是去体会他说这句话的表情、肢体,然后你就能感受到他的累,那种说话没有力气,整个身体垂下来的状态,他对你说这句话,是需要你,有可能是安慰,有可能是体贴和关心。而不是一句平淡简单的回应“那你休息一下吧!”那是头脑里的话,不是从你内心里发出的话。当你真正体会到他的需要,你或许会停下来,认真看看他,给他拥抱,再去带着他坐下,给他做个肩部按摩等等,能满足对方需要的事很多,而真正理解他了,你们的感情就又拉近了。
当然,做这些就需要你仔细。可仔细的前提,是需要我们先静下心。如果我们本身就很焦虑,担心很多没有做完的事,是没有空间再去考虑他人的。当自己很累的时候,就好好休息吧,聆听自己的需要。我们又不是神,没必要那么完美,那就放自己一马吧!
02.是了,接受了,去做吧!
可能最近接触佛法的原因,慢慢在体会佛家所说的“空”。虽然我可能连入门都没有达到,但慢慢开始觉察,什么时候我是存在执念的。
上周末朋友的故事,也让我想到,比如在一段感情里,越执着一个结果,越执着自己的一个想法,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事实早已发生,未来未来,过去已去。纠缠在自己的想法中,反而是非常痛苦的。就好像用手用力握住沙子一样,越用力,沙子流得越快,到最后,还是一场空。什么都没有留下。什么也都带不走。
唯一真正存在的,是当时当下。是我们经历的每一个时刻。我此刻在做什么,我在想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在于,身在当下,心却在别处。想着没有发生的事,我们会焦虑。想着已经发生却无法改变的事,我们会遗憾会沉迷。却独独忘记了当下,我们唯一可以蓄能改变的,只有当下。
我记得上周听寺庙师父说,菩萨在接受佛的教导时,就是“是了,接受了,去做了”。是了,也就是看见佛的教导了;接受了,也就是接受这个指导了;去做了,那就做吧!是非常简单、直接的事,没有我们普通人那么复杂,复杂在:事实存在,我们不一定看见;看见了,也不一定愿意接受;接受了,也犹疑不愿行动,从而形成了人世间的苦。
举例来说,一对夫妻,丈夫经常不归家,后来丈夫出轨,妻子大闹离婚,婚离了,但妻子一直陷入非常深的痛苦。这里面,丈夫经常不归家是事实,作为妻子选择视而不见,就是明明知道可能存在了问题或隐患,但不愿探究。你心里明明有了疑问,这就是事实啊,却不愿面对、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发展到后来,丈夫不但态度冷淡,有时候还可以当着妻子面回第三者电话。如果妻子还是视而不见,明明气的要死,但想着为了孩子不能离婚,就这么忍下来。但实际行为还是抑制不住,比如半夜翻丈夫手机信息,借着生活小事,大发雷霆。直到吵到无法生活下去,妻子提出离婚,或者愤怒地收集丈夫各种出轨的证据,又或者边想象如何让丈夫和小三身败名裂,边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痛苦到无法面对第二日的天明。这些怨恨会一直一直折磨着人。即使那个妻子真的得偿所愿,离婚了,也依然会纠结愤恨:为什么偏偏是我呢?其实,问题早就产生了,有可能是从两个人沟通少了开始,有可能是从第一次冷战开始,很多很多的话两个人已经不说了,慢慢发展到后来更为严重的后果。早一点看见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或许也就不会经历那么大那么深的痛苦。
当然,话又说回来,即使经历了这一切,若干年后再回想,各自或许都已成家,孩子也健康长大,你会发现当时气一场并不值得。日子终归还是自己的,耗费的也只有自己的生命,真的过不下去了,这个事实摆在眼前,就接受吧,然后去做。要么忍受继续过(过得时候就不要抱怨为什么我要忍受,是了,去做而已),要么就分开。没有那么多是是非非,过往未来。人看清一些,就没那么多痛苦,好好的过好当下,在当下做出行动,人反而清醒、简单。
直面,接受,行动。是非常简单、直接的事。
以上,是我这些日的感悟。又说了这一大通。感谢你的阅读。
PS:晚上坐在书房打字的时候,电脑里放着舒缓的轻音乐,小团儿就安静的睡着,陪着我,这晚上的时刻真美好!
欢迎你认识我,我的微信️:
我是你成思维导图创始人童栎程,欢迎你 关注、支持点赞或赞赏、评论、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