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探讨如何训练大脑的逻辑思维的书。我觉得这是我国教育所缺失的部分,我们从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很多时候是凭着习惯和感觉记忆、学习,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方法论,有时候难免学习方法低劣,学习效率低下。我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器官,很多学习过程,认知过程难以从生物的角度给出完美的解释,但我觉得这样的解释也不是必要的。我们可以把大脑看成一个黑箱,根据黑箱理论,我们不必完全了解内部的系统,而是根据输入和输出来判断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否是有效的和实用的。如果你觉得某种方法对你是实用的,你就可以记录下来,推荐给其他人。
我读书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一些理论在书本上我读懂了,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的某件事上,我经常突然想到这个理论是可以指导我做这件事的,于是我可以做出更正确的选择,也对书上的理论有了深刻的理解。我觉得《程序员的思维修炼》这本书会给我很大帮助。
绪论中谈到相互关联性,让我们始终关注情景,就好像一棵树的树叶和空气,树根和泥土是相关的一样,我们每个人和周围的人,工作,系统都是相关的,我们意识到了这种相关性,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做事,借助周围的人、平台来提高自己,个人的力量总是比较小的,如果能充分汲取我们周围可以利用的条件,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巨大的进步。
另外我觉得关联性体现在很多学科之间,而且往往有着非常神奇的帮助理解的效果,以后如果发现了我会尽量都记录下来。
很多道理和方法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的,但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联系起来,对我们的理解更有帮助。感觉上面这句话本身就是对相互关联性的再解释了。比如我最近在《打破自我的标签》里读到的关于发展平台、动力、和学习方法的论述。首先是发展平台方面,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和我们一样聪明的人有很多,我们无法把聪明人会编的程序,会读的书都做了,那些企图通过独立学习来证明自己聪明的人最后只会因为自命清高和拒绝帮助而落后。当我们能够分析一些问题,做出一些决策并解决一些问题了的时候,外因更为重要,单凭自律坚持不了太久而且也太过孤独,无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时如果有同辈在一起学习就会你追我赶,效率更高。加入公司,接入多层系统,与更多周围的资源、市场、人脉对接,我们会获得远远大于自己力量的帮助,我们会认识到成长是非线性的,跟上学时做多少题就得多少分不同。而且一个好的适合自己的平台的选择有时比个人才能更为重要。然后是动力方面,书中表达动力更多地来自内因,既由我们的出身和经历来决定我们想要追求多大的目标,平民子弟的目标就是找好的工作奔小康,如果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小康了,我们就要有更大的目标,但是富家子弟却有两个极端,要么全面优秀,要么全面颓废。动力更有可能来自崇高目标的激励,是一种人生的崇高美学。伟大的人物能引起崇拜,阅读名人传记能让我们产生择善而从的想法,但如果能与伟大名人见面,效果将更为强烈。巨大的人造场景也会引起强烈的心理震撼,如重型机器和大型生产线。最后是学习方法,虽然终极大师能够给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但是我们却难以跟随大师学习,因为学习的过程一定是逐渐进步的,当我们没有达到二级水平时,是无法理解如何达到三级水平的,书中说学习比自己大十岁的人做事,读书是最有效率的,我想这因人而异吧,总之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选择能帮助自己达到下一个水平的书和人就可以,这其中应该要尝试很多次。这三个方面其实都包含相互关联性,把自己与周围的平台、系统联系起来获得更多资源,把自己和名人、人类成就联系起来培养动力,把自己与比自己大十岁的人联系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途径。由此可见,始终关注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个人的成长与周围的环境还是国家发展趋势与世界的变化我们都应该关注。
最后,绪论中提到的敏捷方法和大脑思维方式,希望在后面的阅读中有更深的理解。首次写笔记,就简短一些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