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力量》指出:
“外部压力杀死内部动机。
要成为优秀的孩子,
就必须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外部评价,
比如,分数、比赛名次、艺术考级、体育技能等等,
所谓教育内卷,
卷的就是外部评价。
而这种内卷和压力杀死的是内驱力。”
初看到这样一段话,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知识去了解,并没有仔细思考吸收这段文字带给我们的养料。合上书本后依然沉浸在各种评比娃中不能自拔并乐此不疲。
直到我亲眼目睹一位妈妈杀死孩子游泳自驱力全过程时才猛然惊醒:我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常扮演着刽子手的角色。这些还常常打着“都是为你好”的幌子而显得堂而皇之又理直气壮。
这个暑假在征求若宝同意后,我们决定送她去学游泳,就是想让她学会这项技能和顺带锻炼身体。初级班上,每个孩子都是零基础,开始有点怕水也很正常,若宝在这个班上身高是最矮的,刚开始好节课都只敢扶着泳池边上扶梯练习基本动作,其他孩子基本上都能到泳道中间去扑腾。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看着她在旁边练的憋气时间越来越长,感觉很好。突然一位妈妈的咆哮打断了我的欣赏,惊愕之中看到一位气急败坏的妈妈用手指着泳池里的孩子在大吼,顺着她指的方向,我看到了她女儿惊惶的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孩子我知道,一开始跟若宝一起站在扶梯旁,她个子要高一点,很快就可以到泳道中间去游了,拿着一块浮板游得挺好。不知道此刻发生了什么让她妈妈如此生气?从她妈妈声嘶力竭的吼声里我听明白了一点,原来是因为这孩子站在水里只顾着做自己想做的动作,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游动。最后这妈妈被岸上的其他教练劝走了,走时还不忘恐吓孩子一句:“你要是今天不好好游的话,我就&&你!”听着都好心疼站在泳池里那个流泪的孩子。
此后这孩子的变化真的令我难以置信,后来的课上无论教练怎样的“威逼利诱”,孩子总是直摇头,始终不肯松开握着扶梯的手。再劝说就眼泪哗哗流,教练也很无奈。
相信大多数家长决定让孩子学游泳时的初心都差不多无外乎是练习基本技能或是锻炼身体。为什么一到泳池忘了初心变得不淡定了呢? 报了班,花了钱,心态就变了。变成,我孩子能游多快啊?能不能比别的孩子游得更快更好?这次报名上课能不能多学几种泳姿?当孩子的表现没能让这些问题拥有肯定的答案时,家长们就炸毛了。丝毫不会意识到一时的口无遮拦,对孩子造成一生的伤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难以想象语言暴力对一个孩子的伤害竟是如此之大。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孩子更是如此。刺激并不会激发孩子进步,对孩子不评判、不对比,接纳他本来的样子,挖掘他的闪光点,才是让他不断进取的源泉和动力。
当我们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的时,不如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找到乐趣所在。不能帮助,至少要做到不破坏。游泳时让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真正地爱上水。有了对水热情自然有了专注、努力,还怕她达不到我们当初的目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