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识体系和管理
知识的边界-书籍结构梳理

知识的边界-书籍结构梳理

作者: 安德烈了 | 来源:发表于2015-07-24 15:09 被阅读562次

梳理结构之前的话

我一直是不赞同这种总结读书方式的,因为读一本书,自己的收获和感想是要远远重要于作者书中阐述的内容。但是,由于这本书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自身理解力不够的原因,读完全书仍旧无法提炼出究竟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因此用了一周的时间对每一章的观点进行提炼和归类,相当于重读了一遍。收获还是不小的,对作者的观点和论证的思路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有了自己对知识及如何获取知识新的理解。因此,如果当遇到一本相对难懂的书,尝试这种方式也未尝不可。不过真的是挺耗费精力的一件事儿。

最后,这本书可以配合着《人人时代》(原名《未来是湿的》)和《免费》读,会有更多的理解。

概述

知识的边界是一本关于在网络化时代如何定义和运用知识的书,全文对比了前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基础、知识的承载形式及知识的表现形式。在全书最后介绍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构建知识体系。

第一章 知识超载

知识金字塔主要分为四层: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全书便是围绕着前两层展开的,而对后两层并未进行进一步的论述。知识究竟是什么,知识是信息的产出,是可以付诸行动的信息。如果说的通俗一些便是对人们有用而有益的信息。在前互联网时代,对我们“有用”的过滤来自专家和媒体,过滤机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互联网时代,旧有的过滤机制崩塌,过滤方式变为向前过滤,即先出版再过滤,于是就造成了信息超载,进一步就是知识超载。

知识超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这事究竟是好还是坏?有人认为知识超载将会使我们产生焦虑,耽于思考。但事实上,哪怕是图书时信息和知识过载就已经存在,世界上目前上的书籍已经将我们淹没,而网络的到来只是加重了这一现象罢了。

在知识超载的情况下,重建过滤机制十分重要。新的向前的过滤机制不再是过滤掉什么东西,而是把过滤结果推到最前。而没有用过过滤器的东西,你也可以在后面看到它们,找到它们。

第二章 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

随着知识的网络化,知识的基础--事实正在不断地被动摇。在前互联网时代,如果相对人口进行调查,我们需要查阅年鉴,原因在于它是专业发行,并且作为一种证书放在图书馆,以证明其可靠性。正如我们作为一个物种,不可能浪费精力从根源调查每个事实来源一样,我们也没有精力调查每种资质。所以、知识一直是一套停止点系统,其正确性又由无数停止点来证明。

而随着知识的网络化,我们可以从网站上获得越来越多地信息和事实依据,事实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有越来越多地声音得以被听到。但是解放信息的讽刺之处在于,可利用信息数量大幅的增加反而让我们比以往更容易犯错,我们可以随手获得如此多的事实,以至于失去了得出结论的能力,因为总是有其他事实支出其他的说法。知识的基础比以往更加难以被钉牢。过去我们认为,所有人都可以对事实达成一致,继而能够达成一致的结论,但新的知识媒介正在粉碎这样的乐观。确实,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过去的乐观是否基于纸质出版固有的局限性:我们自认为我们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知识宫殿,但也许仅仅是因为那些大声疾呼的不同意见并没有被公众听到。

第四章 云上专家的意见

互联网具有五种特别的性质,每一种性质都催生其独有类型的网络化专家。

  • 网络连接大众
    知识一直是社会性的,我们将专家聚集成智库和学术部门,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更聪明。然而过去这一组织会有一个固定的规模,由于沟通和组织的限制,我们建立了一个把专业知识集于极少数专家手中的知识系统:如果与大多数交流需要耗费极大的成本,那么我们最好把麦克风交给最为专业的人。互联网解除了这些限制。但互联网规模的巨大性也造就了新的可能性--那就是,一群本部相关的人共同解决问题或者为那些大刀任何专家个人都无法解决的议题提供资源,对这一现象的应用便是“众包”

  • 网络连接不同的人
    网络使得专家意见出现不仅是因为许多人被联接在一起,而且是因为这些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了解的知识都大不相同。网络无法将信息圈禁起来---他倾向于“信息溢出”---让正确的部分相结合,新的想法便会诞生。网络作为将不同的人连接在一起的地方,不仅发现了专业知识,而且生成专业知识。

  • 网络最像燕麦粥:粘稠而多块
    虽然在结构上,网络平等地连接各个节点,但在社会意义上,它是由数以亿计的子网络构成的。没有这些子网络,网络仅构成庞大而单调的资源。自然形成的集群,这些人群、网页和工具的群块,使得网络价值最大化,成为分享信息、交流和社交的地方。

  • 互联网是累积的
    专家因其个人的贡献而被称为专家,如今他们加入了网络化专业知识之中。因为网络持续保存我们所有发上网络的内容,从而使得网络化的专业知识可以被质疑、被学习、可以生发出令人惊奇的答案,而且以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速度生长。

  • 互联网无限地增长
    网络使得我们形成了各种规模和组合的专家网络,从两人一组到一群人,再到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因此,网络化的专业知识不需要和网络中最聪明的成员的专业知识相等,它甚至都不必是累积性的,网络催生出的复杂的、多项的互动意味着专家网络可以比其他所有参与者的总和更为智慧。

专业知识也在嵌入网络之中,曾经专家知识是基于主题的,其价值在于结论的正确性,专家知识过去常常是不透明的、单向的。专家是一个特殊阶层,并倾向于用一体化的声音来表达。但是网络化彻底打破了这一特性,拜托了旧媒体属性,拥有了新媒体属性。我们正经历着从纸质专家模式向网络专家模式的转变。

第五章 一个回声的市集

随着信息不断增加,我们愈发的不知如何在这样的社会中自处。互联网所包含的多样性,存在太多的分歧,多样性在什么样的范围才是合适的呢?

  • 并非所有的多样性都是平等的,仅靠种族或者民族身份来获取多样性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多样性胜过个体的能力,必须坚持四项条件:
    1.这个问题必须足够棘手以至于单独的问题解决者无法总是能够提供正确的解答。
    2.这个小组中单个的个人所拥有的聪明才智必须同所解决的问题有关。
    3.小组中的人员必须能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4.这个小组必须足够大,其中的人员必须选自一个大范围的、且真正具备多样性的群体。

  • 拥有恰好足够的共性
    那些有巨大意见分歧的人需要就实际的政策问题达成一致。但是,只有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时,多样性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太多的共性将导致群体思维。太少的共性会导致事情徒劳无功或者催生想平庸之辈。问题的窍门在于拥有恰如其分的多样性。

  • 用手拌均
    多样性多少才是恰如其分呢?我们需要一个人来管理和调整这样的多样性,如一次会议的召集人,一个论坛版主,及时对出现过多的多样性进行调整。

  • 分流
    网络对于分流而言简直是完美的。除了那些愿意听到对话的人,网络有无线的空间以使那些多样化的对话能够延续到每一个人的听力所及范围之外。如果是一份邮件发送清单,除非你要求加入,否则你不会收到那些来自已经分流的讨论的邮件。分流能够使一个群组找到属于它自己的多样化水平。

在多样性的策略中,4个里面有3个都运用了减法策略,多样性够用即可,利用版主以避免过多的多样性,并在讨论充斥着过多多样性的时候进行分流。然后有些群组严格分流,只将同自己意见一致的人囊括进来,这样的群组被称为“回声室”。如果人们生活在网络中的这种回声室里,那么无论回声室之外存在多少的差异、分歧以及观点,都无关紧要的。如果为我们向那些与我们想法一致的人看起,那么只是就会掩藏其多样性,并会前所未有地排除更多的差异。

其实人本身是有“同质化”化这一倾向的,我们趋向于选择那些令我们感觉属性、舒服并强化既有信念的事情。因此,有一些场合我们之所以表现得聪明,仅仅是因为这些场合具备了回声室的特质:反对的声音被压抑或消灭了。只是总是需要借助社群才得以蓬勃发展。

为避免出现回声室这一现象,在通往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必须对那些持反对意见者保持一种理性和开放的态度。对于知识的解读,我们也应该持包容的态度:

  • 所有的知识和经理都是一种解读
  • 解读是社会性的
  • 解读没有高下之分
  • 解读发生于话语之中
  • 在某一话语中,某些解读是备受青睐的。

如今,旧有的,中心式的权威正在逐渐丧失其地位。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可能的解读。当这解读超越了自身的对话范围进入其他语境---跨花纹、跨社会经济躯体或者其他任何拥有自身定位与价值观念的群体---解决差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更遑论理解这些差异的可能性了。

然而,我们依旧不能容许哪些出类拔萃之辈坚持他们自己的话语,因为一旦那样,成千上万的人可能会死于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人们上网之后,可能会形成回声室,从白皮书或者谄媚者之中再次确认自己的观点,从而变得更加确定、更加极端、更加危险。对于那些对知识严谨性不感兴趣,或者那些没有好奇心的人而言,网络似乎是一个降低知识的环境。我们需要对这一切予以关注。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以确定实际的风险和实际的损害。但是网络也提供了超越不同国界使人们得以联系的可能性,同时形成了比起最聪明的参与者还要聪明的专家网络。网络能够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只要我们自己想要更聪明。

第六章 长形式,网形式

知识的网络化正在对知识的本质以及长形式思考在其中发挥作用,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A到Z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型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长形式,即严密的论证模式,其知识的形式取决于书籍物理空间的限制,而不是知识本身的形态。书的结尾即知识的是一个停止点。

网形式,即网络形式的论证模式,由于网络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所以书中的思想和对其讨论,不会因为知识的出现而终止,反而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网络上的知识将没有终点,会不断地继续下去。确切的说,知识目前已经没有了其固有的形式。网络上的被网络化的知识根本没有形状因为网络没有边界。才外,它不再像以前那么长。

形状当然重要。当知识还是金字塔形状的时候,当它还是建立在所有成员共享的一个坚固的基础之上时,当它的内容可由信赖的权威过滤的时候,当我们知道哪些被涵盖进去,哪些没有的时候,当知识还有形式和形状的时候,知识很容易形成权威。无形状的知识反映了知识的更新,但是却一牺牲了中央权威为代价的。而此前商业、文化、科学和政府都围绕着这个中央来运行。知识的网络化正在对知识的本质以及长兴是思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 首先,虽然权威仍然是一个“停止点”,但是权威不再是一个主要由资质的人所构成,专门生产特级产品的特殊阶层了。相反,权威更多地是由功能性来定义的:权威是你在无数链接中访问的最后一个页面--是你决定不再去点击其他链接的那个页面。
  • 其次,超链接的作品建立了一种诱惑型生态,驱使我们一路向前,不停点击。
  • 第三,一部作品的权威性,不再是由它的出版机构盖章认可,而是在不断地编辑、阅读、审议、讨论、修改这种连续的体系中和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协商产生。
  • 第四,话题的边界,不再以书的结尾为标志。相反,所有的话题,观点,事实以及知识,都被嵌入到参考、讨论、论证的网络之中,不断地接受测试,反复地被使用。
  • 第五,书籍迫使人们沿着书籍的逻辑思考,而现在人们将用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索。
  • 第六,书籍出版就一旦完成就是停止点,而现在我们将不断地对其讨论和论证
  • 第七,知识不再孤立,不在存在于别人的书中或一个人的头脑中,而是存在一个细密杂乱的大网之中,正如声明并非或在我们的神经、骨络、血液之中,或在一切所构成的联系之中。

第七章 太多科学

科学,这个最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在连接产生的混乱中如何自立?最好的结果,是我们使用网络的经验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的本质,它是容易犯错的人类中产生的一种宏伟的,持续的合作。而最坏的结果,网络会让我们对科学的方法、态度及结果的理解,错上加错。

科学知识现在正变得:(1)巨大;(2)层级弱化;(3)更加公共;(4)中心过滤减少;(5)对差异性更加开放;(5)具有超链接特点。

  • 大到无法形成理论
    目前科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网络储存空间的变大,导致我们不需要对价值不大的信息进行舍弃,我们对所有信息均可以保留。在网络上,我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分享信息,那些此前可能不值得储存的数据,现在因为容易找到和共享,而有了新的潜在的价值。最后,计算机变得更加智能,对复杂的数据和模型处理能力更强。科学路径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向。
    之前科学的目的都是借助于事实的支持和事实的解释来建立理论。事实关涉的是具体的事情,而只是(被认为)应该是关涉共性。关于共性的知识的每一个进步,都令我们向完成造物主给我们设定的命运更近了一步。致力于共性其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更广泛的战略中的一项简化的战术,人类只能通过给知识做减法,将知识缩减到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技术能够处理的程度,去认识这个大到不可知的世界。
    如今,我们需要对更复杂的事情进行处理,例如模拟一群人在遇到事情之后的反应,又例如,完全的物理相互作用模型等,有些情况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人们大脑的理解力。这种知识需要的不仅仅是巨大的计算机,还需要一个可以连接这些计算机、向它们输入信息,并且让它们的成果得以为人们接收的网络。这种新知识不再存在于当个人人的大脑里,而存在于网络的层面。

  • 更平
    网络抹平了人们参与科学的成本,“众包”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尽管每个人对知识结构和权威影响甚微,但是非专业人士可以完成简单的任务,几乎不需要什么科学技能或培训。这些非专业人士,并没有拆掉将专业人士围在里面的那堵资质之墙。他们延伸了装置。

  • 持续公开
    由于网络降低了分享的门槛,导致了知识库可以开放使用,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自己工作的任何一个阶段的成果都可以放进来,而公众可以再里面自由寻觅和阅读。权威性过去来自于主要期刊的匿名同行评审员的认可。但今后,权威性将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在网络中的存在和位置。当一个人的同行包括他在网络中的所有同行时,同行评审就变了。即更加公共、和减少了中心过滤

  • 略有不同的科学
    科学无法独立于人类的弱点和历史的偶然性而存在。科学家之中的分歧,可能不是因为实验结果不同,而是因为范式的改变,或者个人野心的冲突,或者是话语的不同。而现在科学行进在一个以分期和不同为特色网络里,科学将如何处理网络暴露来的分歧呢?无论是科学家的内部矛盾还是科学家与文化中其他部分的争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网络化的科学正在学会差异共处,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可以消灭差异。

  • 超链接的科学
    现在,科学变成了一种网络,知识不再是被从科学系统中抽出来的产物、超链接的科学不仅将知识链接到它最初的来源,还将知识连接到知识被生产、使用、讨论、产生意义的语境和过程中。网络化科学的最终产物,不再是独立出版物所代表的知识。事实上,现在科学的最终产物既不能称之为最终,也不能称之为产品,它就是网络本身--曾经为出现在有限的期刊上而争斗的科学家、数据、方法论、假说、理论、事实、猜想、合作与分歧,都是无缝链接。

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现在的信息比任何时候都要多,能够为人们获取的信息也比任何时候都要多。互联网开拓了科学的疆界。但与此同时,我们好像又置身于一个变得愚蠢的伟大时代,如果你不想理会那些麻烦的真理,你完全可以置身于网络上一群不学无术的人之中,他们给你提供的那套充满曲解的体系,能够让谎言变得比真理更深刻。

最好的结果,是我们使用网络的经验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的真正本质,他是容易犯错误的人类产生的一种宏伟的、持续的合作。而最坏的结果,网络让我们对科学的方法、态度以及结果的理解,错上加错。

哪一种会发生?最好的还是最坏的?

两种都会。

第八章 盖在网络节点上的图章

正如知识已经变成了网络的一种属性,领导力正在成为领导者所领导团体的属性,而非领导人本人的属性。决策时刻非常清楚地成为了一个网络的节点,它在网络中产生,也在网络中跳动。

在网络时代,作出决定就意味着你要在茂密的观点的灌木丛中,决定相信哪些信息,信任哪些来源,找到自己的道路。而分布式领导将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全部使用这一方式。

  • 首先,相比层级环境下的决策制定,网络决策在按比扩展上更为出色,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如此。
  • 其次,当决策需要基于对地方只是了解很多的时候,尤其是情况复杂多变,或者前路未明时,网络决策就表现得更加出色。而在目标来自外部设定,工作依赖性较强,参与者熟知工作流程并且不得不遵循指示的情况下,网络决策就不像前一种情况表现得那么好。
  • 在层级化的,自上而下的决策可能会适得其反的情况下,网络决策能够激励人们,层级结构通常压制差异和分期。
  • 第四,当决策力遍布整个网络时,地方性只是也能得到更多地应用。当然,这里面也要讲究平衡,因为你不希望地方领导者做出有违大局的决定。这也是那些协作性网络常常采取自治模块结构的原因:本地专长发挥更多的作用,同时就整体而言风险也会更小。
  • 第五,当整个网络的决策由地方层面做出决定时,它们更有可能代表当地成员的利益。
  • 第六,层级化的组织,其领导力依赖于金字塔订单那个单独的个体;相比起领导力遍布网络组织,“弹性”自然要差些。
  • 第七,层级性的决策方式,和我们传统的认为世界大道不可知所以必须做“减法”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全球化,加之网络的勃兴,令商业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减法策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可能因为会错过对于当地细节情况的掌握作出错误的决策。

正因如此,同时由于网络体验给新生代们带来的期待,层级组织中所作的决策也越来越多地带有网络化决策的特征。由于网络涵盖的知识,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单独的领导者所拥有的、能够听到的、或者能够处理的范围。由于机构已经变得越来越庞大并且和网络交织地越来越紧密,那么想要做出明智的决策,你所需要的,也是一个网络。

第九章 打造知识的新结构

知识的网络化究竟是好是坏,我们如何才能将网络编程知识的更好的基础设施。

  • 开放通道
    网络化的知识运作方式应该更加开放,而不是设置门槛。开放取用知识库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学者们和研究者们可以在研究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时刻,将他们的作品放入其中。这些知识库让人们更快地获取到信息和观点,也让人们能够偶尔接触到那些有价值的,但却没经过同行评审的想法。我们应该支持他们。

  • 提供智力之钩
    丰富性的网络知识存在两个主要的风险:首先,我们找不到要找的东西;其次,我们会找到很多迎合我们最低需求的有吸引力的东西。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过滤机制。
    解决信息超载的方法是创造更多的信息:元数据。例如,我们在买一本书对这本书的“满意”评价,或者一篇文章“有用”按钮都是元数据的一种。一个元数据丰富的网络,它里面可用的、有用的知识也会更丰富。

  • 链接一切
    过去商业网站无所不用其极地将读者留在自己的网站上。而如今,在一篇文章中不断链进链出。那些专门为不受打扰的阅读写成的作品当然拥有巨大的价值。但是一个充满思想的网络,让我们得以一窥纸张的背后,也得以跟随自己的兴趣在网络的边疆自由穿行,它也构成了一个聪明的模式。多连接,再多链接。

  • 不要把制度化知识留在身后
    在网络诞生之前,诸如大学这样的机构,把人们放进同一个空间之中去发展思想,界定何为知识的标准,并且提供了资质以便人们去相信那种知识。而网络到来的有机会将这些高墙内的知识纳入进来,网络不是要摧毁知识,而是要将更多的知识纳入网络之中。

  • 教每一个人
    网络将不仅仅是一片公地,也保持为一片蛮荒之地。至少我们可以如此期待。如果我们希望网络促进知识的进步,那么我们就需要尽早开始教育我们的孩子,教育他们如何使用网络,如何评价知识宣城,以及如何去热爱不同。

相关文章

  • 知识的边界-书籍结构梳理

    梳理结构之前的话 我一直是不赞同这种总结读书方式的,因为读一本书,自己的收获和感想是要远远重要于作者书中阐述的内容...

  • JQuery脑图

    梳理的JQuery知识结构

  • Bootstrap脑图

    梳理的Bootstrap知识结构

  • 每天get新知识(2)

    批判思维 认知边界:不是经验知识构成边界,而是思维结构铸成的边界。 人类既有的思维模型构成了生活的边界 人类文明的...

  • 边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这种边界不是经验和知识所构成的边界,而是固有思维结构所铸就的边界。 企业发展的边界也情同...

  • 批判性思维之三思维遮蔽性

    认知边界,不是经验知识构成的边界,而是思维结构造就的边界。人类的既有思维构成了生活的边界,人类的文明每一次进步,都...

  • 2.软件工程-知识结构梳理

    1.信息系统建设-知识结构梳理2.软件工程-知识结构梳理 软件过程改进-概念与原则(——>质量管理) 软件开发方法...

  • 【混沌大学】 批判性思维

    1.1认知边界不是由经验和知识构成的边界,而是思维结构铸就的边界。人们的窘境和悲剧就来自于此,我们被困其中出不去。...

  • 重新梳理知识结构

    初中高中的知识,其实非常实用,只是过于体制化,古板,现在可以按自己需求重新定制知识结构,完善自我。 1 地理,公交...

  • 日志打卡第267天:今日收获与不足.

    20191130周六 【1】今日收获 1、书籍学习 深度学习了《精力管理》书籍,对书籍逻辑结构及要点进行了全面梳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的边界-书籍结构梳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qm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