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看得见,是否会多些理解”
我认识这样一个女生,外表大大咧咧,一副没心没肺、潇洒走天下的模样,笑起来灿烂的如同三月的骄阳。可当她谈起恋爱,就会完全变了样子,变得畏手畏脚,变得阴晴不定,变得像个怨妇,生怕对方离她而去。所以,索性,她就不谈恋爱了,她知道自己恋爱的样子不好,知道亲密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害怕花的凋零,所以一开始,就拒绝播撒种子。
她说自己也许天生就不适合恋爱,如果可以,以后直接找个相亲对象,条件匹配,无不良嗜好,可能就会结婚吧。好久不见,我问她的近况如何,她还是那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姐们儿一人潇洒自在,儿女情长之事只会耽误我行走江湖”。后来和我说,最近其实有喜欢一个男生,但不确定,也就不去主动靠近,假装自己无所谓,内心还是挺难过的。喜欢还要装作不喜欢,果然是她啊。
其实像她这样的女生有很多,因为害怕自己在恋爱中的失态,害怕自己受伤,所以干脆就拒绝了一切示好,拒绝了一切可能发展的恋情。TA对亲密关系有着一种天生的恐惧,害怕与别人过分亲密,害怕成为恋人。说起来,我也有些轻微的这种倾向吧,高中暗恋同桌,天天互相打闹,别人都以为我们是情侣。等到他真正来表白,送我回家,我突然就不喜欢他了,就是非常突然的那种,而且,还带着厌恶,一刻都不想待在一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什么是亲密恐惧?
亲密恐惧对个体建立满意的亲密关系会产生很大的障碍,还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造成适应问题。Decutner和Thelen 将亲密恐惧定义为:由于焦虑,个体与重要他人交流时对自身有重大意义的想法、情感时具有的抑制性,这种抑制性有三个特点:1、交流的内容涉及个人(内容);2、个体对于交流的个人信息具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情感效价);3、高度关注亲密他人,易被对方伤害(脆弱性)。交流同时涉及内容、情感效价和脆弱性三个特征,才是一种亲密互动。
典型表现:
对亲密关系有着恐惧的人经常缺乏安全感,总是不能把握自己的感觉和对方的态度,为了避免拒绝和猜疑的痛苦,就对可能进一步发展的亲密关系刻意保持距离。“我喜欢一个女孩儿,我应该怎么向她表白?”“我男朋友不接我电话时,我就会非常恐慌”“我经常莫名其妙的对他发脾气,不知道为什么”
感觉自己是被动的
亲密恐惧的人常常感觉自己在感情中处于被动的位置,当自己需要对方时,对方可能不在身边,可能无暇顾及自己。但对方一靠近,对方需要自己时,自己就会放下所有去迎合TA。有时候触犯到自己内心的底线和标准,但为了失去这个人,就选择了隐忍,一而再再而三的隐忍,从来不会主动的掌握感情的走向,也不会从自身出发来考虑事情和情感关系。似乎需要对方来确认自己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值得被爱。也正因为此,亲密恐惧的人往往很敏感,对于伴侣的任何举动都会放在心上,然后揣摩,心情也因此阴晴不定。
通过强烈的付出来经营关系
TA们一定是付出型的,有时需要完全与对方粘连在一起,才能感觉到亲密关系的存在。所以经常看到对于亲密关系有恐惧的女孩子们总是很黏人,也总是时时刻刻的想着男友,和男友在一起,似乎世界就只剩了了男友。这种付出是强烈而满溢的,对方常常因为受不了这种窒息感而选择逃离。在看到自己的这种缺点之后,亲密恐惧者会开始重新思量自己的方式,TA们选择不去付出、不去表达自己强烈的亲密需要,因为害怕重蹈覆辙,于是就假装无所谓、假装对这种亲密关系不太在意。但这丝毫不会减弱TA们内心的期望。
这种人会让人感觉心疼,一个付出型的亲密恐惧者,因为害怕失去,所以对自己心仪的男生敬而远之,每次相见都表现一种无所谓的姿态,而内心升起了一种自我保护,她以为自己表现的不那么在乎,这样男孩离开的时候自己也就不会特别心痛,她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强烈情感。而每次她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出来无法承受男孩的离开,比如最近一次相见时以各种借口推脱,就是为了逃避自己内心的慌张。这样,在她的感受里,是她主动放弃男孩的,会让自己好受一些。但是,当真正的离别到来时,她又会变得十分懂事,幽默风趣,理解力十足。这样真的很让人心疼,就好像一个害怕妈妈离开的孩子,知道妈妈要离开时开始哭闹,但明白离开是不可避免的时候,就开始变得乖巧,以此来吸引妈妈的早日归来。
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
TA们用自己的佯装和逃避方式来掩饰内心的脆弱。就好像开头的女孩,说着一个人很潇洒,其实就是怕恋爱带来的伤害自己无法承受。因为对方是对自己而言十分重要的他人,所以如果对方离开,自己就会十分痛苦,这是一种挑战内心安全感的行为,而我们知道对亲密心存恐惧的人总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当这种挑战来临,自己无力承受,无力承受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就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不靠近。
通过不靠近的方式避免失去的可能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一开始就选择了拒绝。”这大概就是亲密恐惧者最好的写照,TA们害怕最后的结局是不好的,是伤害,是失去,是磨掉最后的一丝美好,为了保护自己,为了维护心中的那种美好回忆,所以,选择了不靠近。以为这样,就不会失去。越靠近一个人,和一个人越亲近,就会越了解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会越暴露自己的缺点。对于爱情没有把握、缺乏安全感的TA们,出于这样的保护欲,就选择了逃离。所以你看到的,不是因为不喜欢而不靠近,恰恰相反,是因为太喜欢了,所以不去靠近。可能想来怎么这么矛盾,但这确实就是TA们的真实想法。
"离你越近,我就会越受伤"
大概男生和女生思维最大的不同就是,男生先提出分手,是真的不爱了,女生先提出分手,是因为太爱了。我和一个男性朋友聊到过这个话题,他一直固执的认为先提分手的那个人最无情,被分手的那个人受伤最深。我不想把我的思维强加给他,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诚然,很多女孩子提分手是为了让对方感到威胁,是为了让对方更加珍惜和关注自己。所以她们虽然选择了分手,心里,其实,非常难过。因为承受不了失去对方的痛苦,承受不了将来对方先不爱自己的痛苦,所以选择了远离,选择了不去接近。起码这样,她们会觉得自己可能会好受一点。
亲密恐惧的诱因是什么?
1、早期关系受挫
亲密恐惧和早期创伤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Whisman,2006).这类人往往幼时没能跟父母建立起稳定、安全的关系。如在童年时,父母常常争吵,在担心父母把自己丢弃的恐慌中成长起来的。或者幼年时家人不在身边,独自成长的起来的。则其潜意识中缺乏安全感,会无意识地否定对人际关系的需求,从而降低依恋,成年后也难以与其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一类在留守儿童中较为常见。
2. 被重要的伙伴伤害
一位前来求助的高中生,在小学时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但由于误会,这两位好友到处说她的坏话,让她特别受伤,令她不再相信他人。童年受到好友的伤害会让人对友情产生恐惧。
3. 缺乏人际技巧
有一类人难以把握交往的尺度,也不善于将话题进行下去,所以才宁愿与他人保持表面的关系。这种人际技巧的缺失也源于成长中的挫折,他们往往在学习人际交往方式的某些重要环节出现缺失。
“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亲密恐惧的最深层和最确切的原因就是这句话,“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TA们可能知道自己对亲密的恐惧不太对,也不适应这个社会,所以会想方设法的建立自信,来训练自己的亲密度。可能会为了塑形而天天减肥,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去寻找导致自己恐惧的童年原因,去修复自己曾经的情感创伤。
追根究底,发现其实自己的原因在于不相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所以每当出现一段关系就开始有意无意的逃离。就比如你喜欢上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孩,但内心觉得自己的长相配不上姑娘,所以每次有机会接近的时候都采取了逃避消极的态度,明明有机会,自己却选择了放弃。等到姑娘身边有了别人,你发现那个人不比自己强多少,又开始捶胸顿足,“难道姑娘瞎了眼了?”其实你忽略的是一个事实,那个人觉得自己可以配得上姑娘,抓住了机会,而你,却被自己,拒之门外了,直接放弃了机会。
你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所以总能找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来说服自己,TA是不可能爱我的,然后你的反应模式就决定了你会做一些行为来佐证你的预言。
放心去爱,要怎么做?
1、探索童年创伤
子女和父亲的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亲密关系的建立。尤其是女孩,童年时和父亲缺乏交流,得不到精神上的抚育。这对她长大后对异性的感知和亲密关系的处理有直接影响,因为在家庭中不曾体验过亲密,也不明白异性的思维,更不会和异性沟通。就容易造成两种结果:1、完全不和男性接触,避而远之;2、与男性接触不了解分寸,一腔热血投注,换来一身伤痕。我们要改变自己对亲密的恐惧,就得追根溯源寻找自己童年的创伤,当你一一对应开来,就知道自己的原因所在。识别自己早年被压抑的情感,然后将这种感受说出来或者记录下来,而且这种探索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来进行,最好有人陪同,否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2、放下自己过分偏执的性格
也许同样面对一段失败的感情,性格温顺的人往往比性格偏执的人更容易走出来。偏执的人觉得是对方的错,充满愤怒,一直在与过去纠缠。就无法放下过往接受新的感情。
3、与伴侣进行深度沟通
你们在沟通的时候,互相倾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什么反应和情感体验,了解你们在从小的成长中是怎样的依恋模式。了解对方,也让对方了解你,这就避免你为了一直掩饰自己而冷战、而逃离。当你心里产生了回避念头时,试着放慢节奏,告诉对方此刻的感受,然后体会对方因此产生的情绪和反应。
4、先尝试与一个容易接触的朋友建立稳定的关系
在这期间,你难免会遇到许多内心的障碍,但坚持下去就是成长。写人际日记是个好办法,将自己与人交往的点滴记录下来,有助于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进行反思,也让自己看到每一次的进步。哪怕一次的成功,都能让你获得可以复制的经验,并激励你把这种经验应用到与其他人的关系中。
5、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当你选择爱自己,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起舞。认为自己是美好的,是值得被爱的,你会发现,你自然而言就会吸引到那个人。慢慢累积对自己的欣赏,建立积极的身体和精神自我,慢慢积攒起爱自己的底气。世界就会变得温柔,恋爱之间的甜蜜之处你才能切身体会到。
References:
Descutner,C,J,& Thelen,M,H (1991)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ear-of-intimacy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3(2),218-225
Jove,M, & Jackson,H ,J,(2004). 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 in personality disordered individu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18(5),467-478.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