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片段
1、课程、是我们行走的一段旅途。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这段旅途中的风景是这样的: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
2、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他就是我们的思考。
感受:本书一开始便强调了“课程”这一关键词,我们首先得理解他的形成过程,他并非简单的一两本书,而是在边书边“思”的过成中留下点让自己能够“沉淀”的东西。
他说“我们的艰苦练习只是向世界开出了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有着所有经历并深切感受过的词语与理论,但永远不会有一个词语,能够解释他的全部。”我认为:这便是一种享受与所得。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前言”部分的收获:
1、现阶段“公开课”的定位,深刻的剖析了语文公开课的弊端。作为一线教师,我更能深刻的体会到这些问题,每学期的“轮讲”活动,老师们也是绞尽脑汁的想“链接点”,想自己所展示的课堂适合什么样的“课型”……可谓是煞费苦心!
2、“新教育课堂的定位”:有公开课课堂的活力,有应试教育想要的成绩,以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将其呈现于日常的课堂。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
关键词:
1、敏感
作为教师,我问首先要具备解读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对文字的形成保持高度的敏感。我们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课堂的走向。
2、整合
语文教学不能就一篇文而学习,必须有整合目标。本章以《春日偶成》为例,讲了三点教学:一、肤浅的教学——字词意的学习。二、“问”的作用——追溯儒家思想的“乐”。三、解析中国文化的特点及特别之处——“乐感”与“逍遥”。
3、哲理
本章还对比了唐与宋诗词的不通,具体说了“哲理诗”的特点——不直接说理,全凭意向的营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