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勤勤美术学院毕业,在出版社工作,家里还有母亲和一个老佣人。父亲文少辛去世后,家道中落,全家三口仅靠勤勤的微薄薪水度日。还好老佣人王妈心底宽厚,且略有积蓄,知道东家经济困顿并不计较欠薪事宜。过年前一天,家里揭不开锅,勤勤只能拿出父亲以往为资助他人而购买的画作,去父亲老友瞿德霖开的古董店“如意斋”当画换钱。她从那口装满画作的大箱子里挑了一幅《石榴裙》前去“如意斋”。没想到,这一去竟然有了一番奇遇。
正当瞿德霖准备支付一些钱给勤勤时,一个男人走进店内,要求出二十万买下这幅《石榴裙》。这个男人叫檀中恕,是檀氏画廊的创始人。檀中恕之后联系勤勤,要和她签约,捧她出名。勤勤签约后,有一个成熟的团队包装她,为她在纽约开记者会,办画展,联络纽约媒体报道她的新闻,并将这些外文新闻发回香港。勤勤一下子成为艺术新星,名气大增。但在与檀氏画廊众人的接触中,勤勤总觉得他们有什么事情在瞒着自己。通过她一点一点的探查,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二十多年前,城中的国际知名画家齐颖勇妻子即将病逝,在她去世前,她为丈夫物色了一个年轻女画家为新的妻子,那个女画家叫廖怡。十几年之后,齐颖勇将病逝,他如法炮制,为正值盛年的妻子选了一位新的丈夫檀中恕。如今,廖怡得了癌症时日无多,她决定为檀中恕选择一位年轻的妻子,人选就是文勤勤。
很荒谬是不是,这样的做法也能作为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到了檀中恕这里,事情有了转变,因为檀中恕爱上了廖怡。即便她比他大十几岁,即便她为了缚他在身边买通画评家贬低他的画作令才华横溢的他从此怀疑自己而不再作画。文勤勤也不是廖怡,即便两个人长的出奇的像,文勤勤拒绝了成为檀氏画廊女主人的请求,只一心创作画作,作为画廊的画家自处。在文勤勤的撮合下,檀中恕最终和暗恋自己十几年一直任劳任怨帮他打理檀氏画廊的张怀德结婚。文勤勤自从签约檀氏画廊,整日出席各类酒席,灵感枯竭无心作画,只能让老友杨光做枪手。但她最终无法骗过自己良心,将实情全盘托出,并将杨光推荐给张怀德,杨光在张怀德帮助下成功举办了纽约画展,不再怀才不遇。而勤勤自从讲出实话,灵感再次光临,欣喜不已。
这本书开始为读者设置了一个迷魂阵,让读者不知所以的读下去想一探究竟,最后谜底揭晓,原来如此。但舒下一口气,不禁又感概万千,冥冥之中,仿佛一切天注定,但又仿佛七分靠人力。同样的选题,廖怡和檀中恕选择了接受从此虽然财富大增衣食无忧,但从此失去自我,一言一行穿衣吃饭要按照规定执行,且人生仿佛走如了一个轮回,无法解脱。文勤勤选择了不接受,从此卸掉了盛名带来的压力做回了自己,重新快乐度日。
书中说,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欠了另一些人若干无法偿还的债。所以精明如张怀德那样的女子,甘心留在檀氏画廊,替檀中恕和廖怡运营公司生意。但是廖怡在为檀中恕选择伴侣时,却没有考虑张怀德,而是选择了和自己容颜非常相像且同样是画家的文勤勤。那么,张怀德这十几年的青春和付出又算什么呢?廖怡觉得自己亏欠檀中恕,因为她大他十几岁,他从未见过她青春时期的容颜,所以她要找一个长得像她且年轻的女子作为自己的替代品陪伴他的余生。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就算我死了,我也要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你的生活中,让你永远都忘不了我。可是,你欠的债为什么要让别人来偿还呢?
书里说,有所求便是有所企图,心中有事,便易为人所乘,造人利用。廖怡和檀中恕都是有野心的人,渴望成功,渴望声名远播,渴望名利地位,所以,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物质。文勤勤也是一个渴望成功的人,但是她承袭了父亲文少辛的心性,不愿为了盛名而失去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她最终把控住了自己的虚荣心,及时停步,重新拥有了快乐和创作灵感。杨光说,能够做你喜欢做的事,心无旁骛,已经非常幸运了。勤勤和杨光都是这样的人,杨光尤甚。他热爱绘画,即便家人冷言冷语反对,他还是坚持。他搬家到郊区破旧房屋里,为印刷厂创作画作,价格按照画作的重量计算,就像在卖菜,毫无艺术家的尊严可言。可是,只要可以作画,能维持基本生存,他十分愿意,认真对待每一幅画作,充满激情,无怨无悔。还好,太难猜不可能长久埋没,他被挖掘,能更快乐的作画了。可见,有野心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成为你向上攀登的驱动力,给你无穷的力量。但是如果泰国急功近利,则会让你付出沉重代价。
看风景的人也许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就像廖怡和檀中恕,明明是有绘画天赋的,但是为了走捷径,选择了妥协,结果却与理想背道而驰。杨光和勤勤选择忠于自己内心,即便要吃很多苦,要走很多路,也要坚持凭自己的实力搏出位。结果,他们两个人都成功了。或许他们时幸运的,很多坚守者没有熬出头。但是机会只有能者方可把握。如果不把自己锻炼成能者,即便机会来了,也无济于事。
文勤勤劝张怀德向檀中恕勇敢表达爱意时,说假如你要一样东西,你要大声说出来,不打哑谜。不必怕难为情,不用畏首畏尾,放胆去做即可。不需要理会人家说什么,毕竟,寂寞孤单的时候,人家又不会来陪伴你。真是太痛快了!所以,张怀德以她自己的方式去做了。檀中恕寂寞的时候,即便半夜,一个电话张怀德也能立即赶到。现在,她不再理会他,她提出辞职,她另立门户,她不理他,最后,他来找她向她求婚。因为,张怀德十几年的付出已经让檀中恕习惯了这种陪伴,他已经失去了廖怡,他不能再失去她了。
亦舒时出了名的高产作家,很多作创作的常常因为灵感枯竭而苦恼。亦舒在书中对灵感专门做了一个解释,灵感,不过是千丝万缕之后,终于开窍获得结论那一刹的感觉。看来,唯有孜孜不倦的付出,笔耕不辍的创作,才能培育出连绵的灵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