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恶工作,如果可以大家似乎更想呆在家里什么都不做。这次疫情很明显检验出了大家对于工作的看法,大多数人都是拿来谋生可是这个只是普世的理论或者劳动观。
我之前有长达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工作,就是想要休息并且思考一下未来的处境可是时间一晃而过但是依然没有什么思路最后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继续就职之前的岗位。每天都在抱怨和无奈中度过我觉得好难受,被约束管制 感觉难以透气还有来自生活上的社会上的压力 整个人都在一种牢笼中不可自拔。我经常思考是不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于工作的态度。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前出现的很多工种都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而且这种情况未来可能是常态。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来应对这种快速的知识迭代方式但是只有长期在某个岗位上勤奋的工作才能磨练出厚重与人格,这个大环境是不是开始搅动了我们人格的形成呢?
稻盛和夫的处世哲学 真的还适用于今天的职场模式吗 当然一条是全身心投入 这个基准应该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还是得从时代背景来分析一下,《干法》一书著于2009 现在已经是2020年 十一年的时间 李笑来说七年就是一辈子 快要两辈子的时间 很多东西都被迭代了,但是我们需要的是自己从中找到不会被迭代的东西从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新的东西。
今天的工作性质工作量都远远高于过去,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仅限于报酬丰厚,外界的诸多影响给人造成了很大的错觉 直播行业 快餐式消费 坐收房租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不公平然后心理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时间久了开始自我怀疑,开始焦虑进而给自己莫大的压力然后心情down 下来以后开始觉得自己混的鬼样子自暴自弃。可以说是普通人的常态吧。
如果普通人都处于这种入不敷出 还在为生活所裹挟的时候思维的宽带还能联系到人格的锻炼和价值观的丰盈上面吗?我觉得很难,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很有限,宽带被占住以后我们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焦虑很多时候不够明智的决定就出现了。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局面呢?
1.提升自己的认知 选择最重要的事去完成 思维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选择自己的方向
2.设定自己的三观 设定自己的原则 坚决不破坏自己的原则
3.探索自己的边界 提供可能性
4.重视复利的作用 让自己的努力或者选择呈指数增长模式。
5.刻意练习 重复做正确的事情 坚持下去 等待质变 然后开始裂变
自我反思:
写作能力 :学习写作 提升自己思维认知 扩大阅读量
沟通能力 :语言阐述 方式 语气模式
管理能力 :团队合作是共赢的关键
未雨绸缪
主人公思维 多付出少抱怨
全身心投入 , 掌控心流状态 发现工作的乐趣所在,成就感在不经意间出现,结局只会更加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