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是我班一个外表文文静静的女孩子。凡是教过她的老师,聊起这个孩子:“这个妮,多听话呀,坐那可安生!”
八年级第二 学期期中考试后的第一个周日晚,正在协助任课老师检查作业,小A妈妈打来电话:“王老师,你能否到我家来一趟?我家就在学校附近,我到哪哪去接你!”简单和任课老师沟通完毕,急匆匆下楼:这孩子怎么了?一直很不错的孩子。她妈妈的语气怎么那么焦躁不安?
见到孩子家长,边走边聊:原来孩子双休作业未完成,不去上学。可是爸爸非逼着孩子去,动手打了孩子,孩子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还用头撞卫生间的门。
一进门,恰好可以看到孩子蜷缩在卫生间的背影,瞬间泪水在眼里打转。这孩子该有多痛苦!我示意孩子父母先不要做声,我们到另外一个房间。从和父母的谈话中得知:孩子是家中老二,当年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孩子一直没和他们一起生活,直到上初中了,才过来。孩子的生活习惯也不好,尤其是个人卫生。父母也是一直觉得愧疚,总想变着法的补偿给孩子缺失的爱。可是,越是这样,孩子越觉得他们“不亲”。
了解原因后,我们一起商量了一个解决方法:
1 和孩子一起吃晚饭
作业暂且不要谈,先吃晚饭。毕竟是孩子,见到老班儿,可开心。好像忘记了刚才的一切。“老班儿,我妈做的煎鸡蛋可好吃了,来一个!”这哪是妈妈口中“叛逆”的小孩。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热热乎乎的吃了一顿温情四溢的晚饭。
2 直面问题,父母“认错”
老班儿突访,必有事情。晚饭后,我们毫不避讳的谈起这件事情,妈妈先讲:“孩子,我和你爸没有问清楚作业未完成的原因,就对你吼叫,是我们做的不恰当!”爸爸接着讲:“孩子,爸爸不应该动手打你,应该先问清楚原因!”
3 聆听孩子心声
听了爸爸和妈妈的“道歉”,小A突然嚎啕大哭,我们一直静静的等待孩子,任由泪水肆意狂奔,孩子,哭吧哭吧!需要的时候,尽情释放吧!“爸,妈,我不是不想做作业,是我真的控制不住我自己,光想玩,我甚至也可痛恨我自己!我也想做一个优秀的孩子!”
4 适时引导
给家长的建议:①平时勤和孩子谈心,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②遇到问题,不盲目下结论,问清楚原因,帮助孩子一起渡过。③ 经常创造小机会,与孩子“共事”。④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肯定。⑤ 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少用或不用评价性的语言。⑥ 注重发展与孩子间良好的“关系”。
给孩子的建议:①不要害怕有问题,咱有爸和妈,还有亲爱的班妈。②到了双休,自我制定双休计划,具体到某个时间段做什么,详细,可操性要强。③ 学会“借力”,借父母之力,借老师之力,借同伴之力。④
多读书,读好书,慢慢学会总结和反思。⑤
常笑。对他人,也对自己。
昨天,孩子还在和我“褒电话粥”,分享假期的充实而又精彩的生活。
其实,这次“被动”家访,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被需要的幸福感。接着,我有了“主动”的家访第二次、第三次……
家访,和孩子,家长组建一个“临时”之家,敞开心扉,访的是真心,访的是对别样“三口(孩子一方,父母一方,老师一方)之家”的真爱!
行走在路上,爱洒全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