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肿瘤早筛与预防
哪些胃息肉会癌变?一文读懂所有分型和预防

哪些胃息肉会癌变?一文读懂所有分型和预防

作者: 博尔诚 | 来源:发表于2019-08-28 08:48 被阅读0次

    不少病人胃镜检查时发现胃息肉,在某度一搜,癌前病变!于是就吓得花容失色!

    那么,胃息肉这种病危害究竟大不大?

    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所以得胃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吗?

    今天咱们就详细科普一下:

    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医学标准术语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

    它们有的天良未泯,有的丧尽天良。

    它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绿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如果长了数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这大多是出身不好,与基因有关。

    它本身并不会有症状,多数是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

    某些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但癌前病变≠癌,但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变癌。

    贲门部增生性息肉

    一、胃息肉的分类

    主要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还有错构瘤型息肉等少见类型。来源多样,有上皮性或非上皮性;可单发也可多发、少部分息肉还恶变成胃癌

    胃息肉虽然种类众多,但70-90%的属于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其中又以于胃底腺息肉最为多见。这些息肉一般认为不会癌变,或者极少癌变。

    胃腺瘤性息肉

    1.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又称为Elster腺囊肿,约占所有胃息肉的77%,与萎缩性胃炎无密切相关,且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低。一般认为是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标志。

    散发性的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啦唑相关,癌变的风险不高。

    它具体发生的机制不是很明确,相比较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率比较低,但是它发生肠化不典型增生以及癌变的风险也是存在的。如果胃镜检查当中发现了胃底腺息肉,建议及时内镜下切除,切除以后也需要定期来做胃镜,定期随访。

    如果有息肉的复发或者是小息肉逐渐长大,还是需要继续胃镜下来切除的。

    2.增生性息肉

    在5%~15%的增生性息肉可发现异形增生及恶变。息肉越大风险越高,直径大于0.5cm的息肉应予内镜摘除。

    若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环境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增生性息肉,无论大小,一律摘除,第2年复查胃镜,随后每隔3~5年复查一次。

    3.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胃黏膜组织的良性增生,息肉多无蒂,体积小。其腺上皮细胞增生旺盛,且排列异常拥挤,病理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它的癌变率极低,或者说一般不会癌变。

    4.腺瘤性息肉

    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它常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甚至可与胃癌共存。

    所以,这个家伙是潜在的杀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加上不注意生活细节,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胃腺癌。

    对这种息肉绝不能姑息养奸,一经发现,格杀勿论;

    此外,它摘除后还约有2.6%复发率,所以切除后,第2年还要复查胃镜,随后每隔3~5年复查一次。只要它一露头,就切,犹如剿匪,务必斩草除根。

    5.家族性息肉病

    罕见,遗传性,类型多种,主要特征是大肠和小肠多发性息肉,胃也常有发生,单个或多发,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的胃息肉属于胃底腺息肉。对于这类息肉,单或少数几个息肉者尽可能摘除,多发时则将较大者摘除。随访时机与肠镜同步。

    6.林奇(Lynch)综合征

    林奇(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NHPCC),约10%~15%的结直肠癌属于此类型。此征患者同时易患胃癌、子宫内膜癌。故林奇(Lynch)综合征家属及患者均需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即予摘除并随访。

    家族性息肉病

    二、胃息肉会有症状吗?

    多数胃息肉患者无症状,往往是做胃镜检查时候偶然发现。

    有合并症时才会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呕血、黑便等,极少数病人出现失血性休克。

    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随胃蠕动波进入幽门时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能随体位改换而使症状缓解。

    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因而可有相应的症状。

    三、胃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

    腺瘤性息肉

    1、遗传及环境因素

    腺瘤性息肉的形成是多基因改变的过程,而环境因素改变致基因(表达)异常或突变基因,多发腺瘤是基因突变的信号,与此同时,吸烟、低纤维膳食、多肉等饮食习惯也可促使腺瘤的癌变。

    2、Hp感染

    Hp感染及机械因素导致黏膜损伤,随之炎症刺激、黏膜修复,致上皮细胞增生活跃,这个过程通同样出现癌/抑癌基因的异常表达。有研究表明Hp感染与胃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相关。

    3、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已有研究证实胃息肉尤其是胃底腺息肉在PPI(拉唑类药物)使用者更多见,尤其是PPI长期使用(使用至少12个月)的患者。

    其机制大概是由于长程使用PPI,使胃内胃泌素增加,进而刺激壁细胞增殖,增值的壁细胞凸起阻塞了腺体的峡部,使腺体的外分泌受阻,腺体扩张形成黏膜内囊肿,囊肿进一步扩大,进展为胃息肉。

    4、低胃酸和胆汁反流

    约有85%的胃息肉患者伴低胃酸状态。

    胆汁反流在胃息肉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诱发息肉的发生及发展。

    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分泌增加,胃体腺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5、吸烟饮酒

    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

    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

    饮酒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6、一些食物

    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

    四、那些息肉需要及时切除?

    内镜下切除息肉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勿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1、小息肉(直径小于0.5 cm的),可以在做胃镜检查顺便夹除,也可以择机切除。

    2、病理证实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径>2cm,广基的,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必须格杀勿论,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3、多发性息肉,你可以选择分期分次切除。

    4、家族性息肉,要结合肠镜及其他检查,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手术。

    4、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疑癌、或已经癌变的,视具体情况,内镜下行EMR或ESD术,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人生在世,“吃喝拉撒睡、油盐酱醋茶”——10个字中,除了睡,其它9个字,都与消化道有关系。

      不过万一吃坏了肚子,半夜频繁起来跑厕所,那可就连“睡”也保证不了咯。

    消化道这么长,这么多器官,难保不出毛病~!所以呢,常见的跑肚拉稀等消化道疾病,人人都跑不掉——大家都懂的。但是,一扯上肿瘤、癌症,可就是大事了~

    要知道,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前六名里(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食道癌),跟消化道相关的肿瘤癌症就占了一大半,那面对这个阔怕的“大魔王”,究竟该怎么对付呢?

    消化道肿瘤里“出名”的有哪些?

      消化道肿瘤主要是指我们老百姓常说的食管癌,胃癌和肠癌。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这三大癌在我国占全部癌症发病率的43.3%,近半壁江山。消化道肿瘤不仅发病率高,其病死率亦高居不下,三大消化道肿瘤均排在我国癌症“杀手榜”前排之中。

      以胃癌为例,我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约为68万例,占了全球发病的一半左右,且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为中晚期胃癌。

      在我国每分钟1.3人确诊胃癌,1人死于胃癌。另外,近年来新发胃癌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30岁以下年轻患者的比例由上世纪70年代的1.7%蹿升到现在的3.3%。“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发病年轻化”成为当前我国消化道癌的现状。

    寂静“杀手”们为何喜欢找上门?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这么高呢?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

    1、遗传因素

      家族肿瘤史在多次流行病学调查中,均被证实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胃癌的遗传度为18.8%。在结肠癌患者家族成员中,结肠癌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4倍,近亲中有人患大肠癌者,其本身患此癌的危险度约为2倍。

    2、饮食习惯

      a.腌制、烟熏食品(胃癌、肝癌)

      b.烧烤、油炸类食物(胃癌、胰腺癌)

      c.进食过烫食物(食管癌)

      d.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结肠癌、胰腺癌)

      还有这些饮食同样有危险:

      高糖饮食(胰腺癌)

      高脂饮食(结肠癌)

      缺乏膳食纤维(结直肠癌)

      霉变过期的食物(食管癌、肝癌)

      水源的污染(肝癌)

    3、生活习惯

      a.饮酒和吸烟(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

      如果,又烟又酒,那么罹患食管癌的概率将会是同龄人的8.86倍。酗酒明显损伤肝脏,可增加肝癌发生的危险而长期抽烟也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率。

      b.久坐(结直肠癌)

      长期静坐使得人体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

    4、感染因素

      a.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

      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我国常见的饮食方式多为共餐制,可造成幽门螺杆菌的交叉感染。

      b.HBV、HCV感染(肝癌):

      在世界范围内60%以上的肝癌与HBV或HCV感染有关。

    5、精神因素

      目前有研究认为,不良的精神状态容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而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和促癌因素如果同时作用,则容易诱发恶性肿瘤。

    你属于“高危人群”吗?

      哪些人属于消化道癌的高危人群呢?符合第1项和2-6项中任一项者应列为消化道癌的高发人群:

      (1)年龄超过40岁

      (2)来自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地区

      (3)有消化道症状(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黑便、血便等)

      (4)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5)患有消化道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食管粘膜白斑、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上皮内瘤变等)

      (6)具有消化道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长期食用高盐、腌制饮食等)

    小心,留意早期信号

      以下可能是消化道肿瘤的一些症状

      1、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吃东西没有胃口,饭量较以前减少;

      2、早期肿瘤不会出现明显的腹痛,但常出现腹胀等腹部不适;

      3、大便的改变:经常腹泻或者便秘,大便颜色改变,出现大便变黑,像柏油发黑发亮,有时带鲜血;

      4、进食不畅,感觉有受阻的感觉,尤其是进食硬食后明显;

      5、间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

      6、乏力、疲惫、气短。

      注意:于年龄超过45岁和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出现上述症状尤其应引起注意,需及时就医,早诊早治,以便得到好的治疗效果。一旦等到出现典型症状时,疾病往往已到晚期。

    如何早点发现它?几种方法get起来!

         自己属于消化道肿瘤的高危人群,也不用过于惊慌,现在就了解一下医院里几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1)Fit便潜血检测试剂;可在家进行自检。在美国这种方式是很受普及的家庭检测方式。

    2)金标检测方式——肠镜;

    3)Septin9 NDA甲基化血液检测;近年来已有公司研发出通过血液检测检测是否患癌的医疗手段,更在很多三甲医院通过临床验证得到一致好评;《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内镜诊治指南》明确指出:“目前Septin9 NDA甲基化监测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敏感度74.8%,特异度97.5%),可用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检测。”

      温馨提示:健康饮食与定期体检是防癌的方式之一,而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肥胖或者体力活动过少者。研究表明,减肥和锻炼能起到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长期抽烟喝酒的人群应注意戒烟戒酒。因此,一般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重视结直肠癌的筛查,具有结直肠癌高危因素者,更应引起重视。

      博尔诚二十五年来一直专注于国际肿瘤研发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以基因甲基化平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产品质量为保证;聚焦消化道四大癌症,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法,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秉持做真正的“癌症早发现、早预防”的愿景,秉承“构建无癌世界、造福人类健康”的使命,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最佳的服务,助力国人远离癌症、健康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哪些胃息肉会癌变?一文读懂所有分型和预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yn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