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58966/6dbde374fe440df9.jpg)
1.
我们领导最近参加了丁云生《重症不重》的培训很受启发,回来后就给我们分享了培训内容。
培训里提到了预防重大疾病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就是:早预防、早诊断、规范治疗,但要真正做到预防,还离不开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及早做出财务安排。
这里的财务安排可以是购买重疾险,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的财务安排。
本来,做家庭风险管理规划时,我就是极其推崇优先做好家庭的基础保障,然后再配置子女教育及养老等储蓄账户,听了这个分享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个观点。
但是,让我忍不住推开一切事情也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不是配置重疾险和医疗险的意义多么多么伟大。
而是想告诉大家,重大疾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致命,完全可以通过了解重症的发病及低生存率的原因,提早预防降低发病的概率,并通过定期的筛查,争取在重症的早期发现,把握住最佳治疗时机,通过规范的治疗挺过重症发生后最难以跨越的五年生存期。
2.
所谓重大疾病,有三层涵义:病情严重、经济负担重和心理负担重。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三点的高发重症,你觉得是哪些疾病?
我听到最多的是各种癌症,其次是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你是不是跟我的感觉差不多呢?
了解过重大疾病保险病种的人应该知道,一般重疾险的前25种重疾病种都是一模一样的,其中前6种是核心病种,后19种是较常见病种。
六种核心病种分别是: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及终末期肾病。
据说人的一生患前六种重疾的概率大概为72%,看到这个数据,你肯定会吓一跳。
当然了,这个数据只是简单的说明六种核心重症的概率比较高,毋庸过于担心。毕竟这是一生中得六种重疾的概率,具体到不同的年龄段就没有那么高了。
保险公司的理赔数据也印证了这个结论,每年这六种重疾的理赔占达90%。其中有近七成是恶性肿瘤,其次是急性心肌梗塞和脑中风后遗症两种心脑血管疾病。
3.
这些要命的重疾,应该怎样预防呢?
世界卫生组织1981年提出疾病的三级预防体系:
一级预防:消除病因,降低癌症发生率;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三级预防: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这三级体系印证了预防重疾的三个方面:早预防、早诊断和规范治疗。
拿最常见的癌症来说,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预防避免的,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诊根治的,还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即使不能避免、不能根治,也能够通过规范治疗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常说的癌症,其实是恶性肿瘤种最常见的一类,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得癌症的人几乎等于是判了死刑,因为经常听到类似“某某某得了癌症半年就没了”的消息。
实际上,癌症其实是一个慢性病,从细胞癌变到最后形成肿瘤,可能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在这一二十年的发病时间里,如果能通过有效长期的治疗控制住病情,其实患者是可以“带癌生存”很多年的。
不仅如此,其实有些癌症的发病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摄入了过多的带有致癌因子的食物。
我们国家肝癌、胃癌和食道癌三大癌症高发,跟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是使用筷子,一部分人还有吃剩饭菜、剩水果(上次切开没吃掉的水果)的习惯,平时还喜欢吃个花生瓜子。殊不知,一旦筷子发霉、剩饭菜水果霉变、花生瓜子变质有苦味,就会产生黄曲霉素。
而黄曲霉素被称为“比砒霜还毒”的致癌物质,如果摄取了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很容易引发肝部疾病,如肝炎,而肝炎转化为肝硬化再下一步就会转变为肝癌。
所以,在我国南方比较潮湿的地区,因食用黄曲霉素而患肝癌的情况特别常见,甚至,有些省份会出现“肝癌村”。
幽门螺旋杆菌被证实是导致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杆菌极具传染力,可以在你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就传播出去了,比方说共餐时,握手和kiss时…
而我们是聚餐制国家,共餐方式在让我们觉得亲近的同时,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的概率,这也是我国胃癌高发的原因之一。
此外,我们国人还特别爱喝开水,喜欢吃烫的食物,所以我国食道癌也比较高发,那些天天喝冰水的老外得食道癌的几率要低得多。
所以稍加改善下饮食习惯,可以减少得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的几率:
①、不吃剩饭菜,切开的水果尽快吃完,不使用发霉的筷子,不吃发霉的食物,如变苦的花生瓜子等。
②、食用洁净彻底的蔬菜水果,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源,尽量少“聚餐”或使用公筷母勺,以避免通过食物交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③、喝温水,少吃烫食。
4.
其实,心脑血管病比癌症更可怕,因为其发病急、病死病残的几率很高。
据说,一个人活得足够久,冠状动脉的斑块阻塞是必然的,我们可以减缓斑块的生长速度,但不能保障不长斑块。
有斑块不可怕,可怕的是斑块不稳定,因为斑块不稳定就会破裂,后形成血栓。所以说心梗多半是由斑块的不稳定引起的。
另外,高血压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如果血压不高,心脏病发病率会降低50%。
所以,成年人控制血压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最好是控制在120/80mmHg。虽然血压达到140/90mmHg以上才被判定为高血压,但有数据表明,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人的寿命和患中风的概率更低。
从这俩个方面来说,预防心脑血管发病,一是控制血压,二是维持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稳定。
每天半个小时快步不但可以稳定斑块,同时还可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这个快步走怎么定义的呢,首先是要半个小时左右,其次就是要快步走,但又不是跑步,走路的强度达到跟别人说话不断断续续就可以。
5.
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固然是好,但是在这个高压的社会生活中,我觉得青年人要去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生活,还是有难度的。
而且我们也没法完全避免重疾的发生,毕竟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重疾的发病率肯定是增加的。所以,比预防更重要的是,关注身体的发病信号,筛查发现早期疾病。
早诊是癌症防控里面最有效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些信号出现了,一定要及早就医,千万不要发挥中国人最擅长的“忍”功,忍过去了也许就意味着错过发现病症的早期了。
这些信号有:
①、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②、不明原因早起时,鼻子出血;
③、持续咳嗽(40岁以上,连续咳嗽4周/反复咳嗽/医院诊断为慢性肺炎);
④、长期异常的肿块或结节;
⑤、持续性腹痛或消化不良;
⑥、尿血或者便血;
⑦、不规则的阴道出血;
⑧、迅速增大的黑痣或疣;
⑨、说话声音嘶哑;
⑩、进食时吞咽困难。
另外,还有些说法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我查了一下有一定医学原因,也都列在这,大家可以看一下:
有些牙齿不好的人,不仅咀嚼不充分,而且口腔内的细菌较多,如链球菌,长期以往患心脏病的概率会大幅增加。
雌性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乳腺癌发病率,而长得漂亮的女生,通常雌性激素相对会旺盛些,所以美女更要警惕乳腺癌。
哈~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这个“漂亮”的标准就不知道如何去拿捏了。
年轻、未婚、异地工作的女性要警惕心脏瓣膜病。据说,这类女生多是宅女,生病更多会选择忍着,这样容易心情不好,甚至哀怨,所以容易导致瓣膜病。
现在高发的宫颈癌,其病程大概需要20年,但如果跟不同男性发生关系,会影响女性体内产生的精子抗体,从而缩短宫颈癌的病程,有可能20年的病程在1年内就转化成宫颈癌,这也是为什么以前是45岁+女性高发而现在提前到了20-45岁高发的原因之一。
至于宫颈癌疫苗,更适用于少女,建议3年性生活以上的女性做宫颈癌筛查,每年查TCT。
早期的筛查,除了宫颈癌筛查外,还有针对肺癌、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的筛查,其中,女性需要定期做以上五个癌症的筛查,男性只需做肺癌、肠癌和胃癌的筛查即可。
肺癌筛查通常选择做低剂量螺旋CT的方式。这是因为如果选择其他扫得太细的射线,容易吃射线,如果选扫得太粗的,又容易扫不到。
结直肠癌和胃癌主要通过肠镜来筛查,对40岁以上的人来说,建议每5年做一次肠镜和胃镜检查。
目前我们筛查乳腺癌,主要通过临床乳腺检查和乳腺超声的方式进行筛查。
其实乳腺比较特殊,乳腺早期的变化可以通过外形和接触来发现的,比如歌手姚贝娜就是在照镜子的时候,发现乳房有类似酒窝的凹陷,从而发现乳腺癌的。
6.
在心脑血管病方面的检测手段可以分为,无创检测和有创检测。
无创检测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PET、CT、MRI、内皮功能异常等,有创检测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血管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冠心病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冠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再就是冠脉CT检查,排除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达99%。
建议怀疑有冠心病的人群,定期做冠状动脉CT检查。此外,对于40岁+男性,也推荐定期做冠状动脉CT检查,以预防因心脏病引发的猝死。
另外,支架患者的复堵率很高,因为支架只是支起堵住的血管,并没有消除斑块或血栓,如果不能支架,则考虑搭桥。
7.
之所以大部分人会谈癌色变,与目前中国癌症的五年存活率较低有关。
2018年,中国的癌症五年存活率为40%,其中肺癌五年存活率为16.7%,肝癌五年存活率为:35.1%,胃癌五年存活率为12.1%,食道癌五年存活率为30.3%,而同期日本的癌症五年存活率为81.6%,加拿大的癌症五年存活率是82%。
总结中国癌症患者存活率低时,有医生表示有1/3患者是被“患癌症”这件事吓死的,还有1/3是由于过度医疗而死,剩下的1/3才是因为疾病本身而死的。
最后的这1/3中,因为没钱做后续治疗的占一大部分,因为疾病治疗过后的护理、康复费用是笔不小的支出,远远要大于治病本身花费的医疗费要多,至少是2倍的关系。
所以,癌症的治疗首先要正视癌症,告诉患者:癌症并不是绝症,尤其是发现较早期的癌症,经过规范治疗很容易得到控制的。
再就是,如果身边的人被确诊癌症,不要嫌麻烦,至少要到两家以上的三甲医院诊断,最好是到权威的三甲医院诊断。当然现在有不少医疗险免费提供国外权威医院的第二诊疗意见,也可以看一下自己购买的医疗险是否具有这个服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目前国内癌症的误诊率还是挺高的,这个误诊并不只是说的“把非癌症诊断为癌症”,而是更深一层的“癌症处于什么阶段,是否转移”等,这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方法的对症性。
另外选择治疗时,最好到至少省级以上的三甲医院就诊,因为这些医院规范性更好,手术的五毒无瘤操作更规范。
当然,经济条件允许,或者本身配置了海外医疗或者高端医疗的话,也可以选择医疗水平更高的国家治疗。
像日本,手术要求特别严格,甚至到了近乎变态的程度,手术出血量都要通过称量纱布手术前后的重量来精确到零点几克,再比如美国,手术水平不见得比中国有多强,但是其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水平是国内无法比拟的,事实证明术后护理和康复的情况直接影响整个治疗的效果。
海外治疗可以选择台湾、日本及美国等,尤其是台湾,医疗水平高且语言沟通无障碍,而且性价比高,比如在桃园附近的林口长庚医院。
手术医生建议选择40-50岁的医生。这个年龄段的医生是最合适的选择,有人说这个年纪的医生是经验和体力结合最完美的阶段,一方面有了足够多的手术经验,另一方面40岁正是体力和精力最好的时期。
另外,针对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建议选择权威专科医院治疗。因为不同医院的治疗和手术差别也很大,据说最低和最高死亡率差别能达到15倍之高。
以心脏搭桥手术为例,如果搭桥时,医生缝补血管的手法不够好的话,会造成搭桥的血管会有粗有细,血液在血管内容易形成涡流,会再次形成血栓,增加术后一年内的死亡率。
附上全国肿瘤科和心外科医院排名:
重大疾病是个沉重的话题,小伙伴们也常说,因为工作中常接触这个话题,让我总显得有些悲观,她们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应该更好得拥抱生活、享受生活。
我觉得,这俩者并不矛盾。
人生在世,确实是不该活得那么累,整天纠结这纠结那的。但我也觉得,管控好人生的风险,才能真正的更好得拥抱生活。
总结至此,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