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来源于《周处斩蛟》这个故事,而《周处斩蛟》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该典故主要描述了晋人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最终改过自新,成为忠臣的故事。该故事警示人们,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无论时候早晚,总能有所成就。
今天看完这部改编的电影,对于人性也有了新的思考,好人与坏人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无法用特定标尺来衡量和界定,万事万物都在循环往复,生命的更替也从未停息,有限的生命能够永恒的方式就是被人们记住,有的人会用积极的正能量给人带来幸福,即“让人们因为TA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为老师,我们最大的幸福也就是得到孩子和家长的认可,他们会因老师的离去而恋恋不舍,他们会因老师的鼓励而欣喜不已,他们会因老师的引导而发展提升,老师也会因学生的信任而幸福,因学生的记挂而感动,这不就是双向奔赴 相互成就,相互感染。
陈桂林在最后的亲人奶奶离世后,再无牵挂,四处躲藏是为了让奶奶安心,而如今再无忧心,再则得知自己肺癌晚期,仅剩三个月生命,便到警局自首,发现连自首的资格都没有,警察居然不认识他 ,墙上贴的三大通缉犯,他排第三,被其他消息覆盖, 且他的头像只有一半,此时的他突然觉醒,就算死也要死得其所,让世人记住自己的存在,人都希望有存在感和价值感,他要“干票大的”,替天行道,除掉“两害”,目的达到,完成所愿再次自首,挥手并大声向围观的记者大声呼喊:“我是陈桂林”,脸上洋溢着开心而得意的笑容,戴上镣铐从容地上了警车。
两害已除 ,而他作为第三害 ,即将面对法律的制裁,从容赴死,“成就”他的恰好是那个有意义的谎言:“肺癌晚期”,当人面对死亡时,有的人选择轰轰烈烈的死去 ,有的人在自怨自艾中逝去,既然归宿一样,那我们可以选择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加精彩的过程。
人最珍贵的是保持一颗向善之心,有心向善,任何时候都不晚,故事中除了陈桂林如此, 那个替黑道兄弟施救的医生亦是如此,在生命的最后迷途知返,利用谎言一箭三雕,除掉“三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