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笑来老师的《实现财务自由之路》的书里,分享了一个概念知识点-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是20世纪末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学首先发现的,这个发现证明在猴脑存在一种特殊神经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它是模仿他人动作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
所以大脑是有可塑性的,我们都是通过看到,模仿来进行的学习。为什么2个人会越来越有夫妻相,就是长期大量的彼此触发彼此的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的触发,只能是在亲眼见证某人做某事上。比如吉他,小朋友不会因为看见吉他而想学,但是会因为看到一个老师或者大哥哥弹吉他很好听,很酷,就会去想学吉他;看到比人打哈欠,自己也会想去打哈欠。
书籍、画册等这种非人的物品是无法激活镜像神经元的,所以如果你想让你家宝宝学习什么,就先带ta去看见这样的人,跳舞、唱歌、街舞、画画、英语、魔方等等,都是一样的,都先去让孩子看到这件事的呈现。
我记得大学时候,因为有一天见到了一个笑起来很温暖的学长说着很好听的英语,于是我开启了我对英语口语的热爱,就是因为我见到了一个和我一样以前英语很烂的人说着流利的英语,所以我就想去学英语,因为觉得他可以做到,那我应该也可以。
看到别人都能做到,大概是对自己最大的动力触发了。
所以就有了‘从物理上接近目标’的方法论。
李笑来老师分享了一位他同事进入央视的故事。一个为了进央视的女生,大学没有考上北京的学校,就去应聘北京新东方的老师,去北京,从物理上接近央视。央视要高学历,她就去留学,去学金融,并且留学的学校还是央视人才最爱去深造的学校。
带团队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想让他们成为冠军,那就得让他们见到冠军是如何炼成的。
我如果想实现财务自由,那我得找到这样的一批人,通过自由职业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先接近他们。看到他们的结果呈现。
我身边有哪些这样的物理上接近目标的故事呢?
在某个教育类社群的群里,有个叫小太阳的女生,在一家头部的在线教育工作。她从一毕业的目标就是去教育行业的头部公司,所以毕业后先去了一家小公司,同时额外的时间也在大量的泡社群,见识各种牛人,提升自己。最后3年后她终于进去了一家在线的头部公司。
一个反面案例:其实,我最开始毕业2年后在南京的时候,我想做互联网,做在线。但是那个时候的我反而离互联网越来越远,去了南昌,然后还去做了平面设计。
为什么我当时离我的目标物理上都越来越远了?
目标不明确,风格太柔!
如果我想开启环球旅行,那我得先接触到这样的人,见到他们是如何开启环球旅行的,见到那画面。而不是从书本,网站上看到图片和文字。
现在的我,想成为一个通过写作高手,社群运营高手。那我就得让自己先去接触这方面的人,找到一群优秀的大佬们。
学习永远不是默默地自学行为,也是一场社交行为,让自己去接近那些优秀的人,即使无法成为朋友,但是也能激活自己的镜像神经元。
‘社交’学习,还能给自己反馈,知道自己和大佬们的差别在哪里,有个参考点。再加上自己的刻意练习,只要自己每回比过去的成绩有了一点提升,那就是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