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国第一本书,大约成书于周初,因此卦爻辞有很多周初以前的典故故事。
进一步研究更可发现,六十四卦有些卦名,可能与周初历史的一些「关键词」有关。例如,见到「丰」字,可能让人联想到文王作丰邑,「讼」为文王断虞芮之讼,「归妹」为殷商的帝乙嫁女儿至周……。
找出这些卦名的典故,不但有助于理解卦名及卦义,反过来,更有助于了解周初以前的一些历史典故。
易经卦名如何产生的?
首先要谈《易经》卦名如何来的问题,这也是易学上的一大未解之谜。
一般易学家认为,六十四卦卦名是文王系辞之后才开始有的。伏羲画卦,有象无字。至文王作《周易》,才开始给予卦名与卦爻辞。但以实证的立场来说,就连文王是否为《周易》的作者,都有很大的争议了,更别说他是否就是开始给予六十四卦卦名的第一人。总之,这一切都还是个谜。
另一个问题是,当初给予易经六十四卦卦名的人,是如何起那些名的?例如,六画皆阳为何取名「乾」,六画皆阴为何取名「坤」?
在关于易经卦名由来的说法里,有一说法很值得参考:就中国古书还有《诗》的命名模式来看,卦名很可能是由卦辞而来。
中国很多古书的著作,或者像诗的创作,并不是像我们现代人作文写书,先想好题目,然后再依题创作。而是反过来,想写什么就写。完成之后要叫什么书名或篇名?其实可能自始就没有名字。名字可能是后人想要称其名了,然后就直接取其第一字,或第一个词汇,或者觉得整篇文章或诗的大义在讲什么,再给它一个相称的名字。
如果就这种观点来看,很可能卦名其实是在六十四卦有卦爻辞之后的事,而不是先依象而立名。当然了,由于卦爻辞原本就是从象而来,因此卦名同样也保留着与象之间的关联。
甚至有些卦名,和卦象之间的关联相当直觉,如需卦,其甲骨文就是大人身上有水,演变为金文为上雨下天,这两种写法都是需的卦象。
至于卦爻辞如何产生的?传说说是文王所写,这种说法,「文王」应该只是个个粗略而不精确的说法。就像我们现在会有「苹果手机是贾伯斯做的」这种含糊的说法一样,你不能说完全是错的,要看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如果你把「文王作周易」理解为三千年前西伯(周文王)被商纣抓去羑里蹲苦牢,然后反正在牢里没事可做,又很苦闷,于是就困心衡虑,专心一意研究命理,最终写出了《周易》这本书,流传至今。这种一人一时之作的写作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古书一般的形成方式。况且,《周易》经文里面的典故,有些是文王死后的事了,可见并非文王亲笔所作。(别说什么文王会预言,所以把死后会发生的事先写进《周易》这种鬼话。)
但如果你只是认为,《周易》这本书大致形成于《系辞传》说的「中古」,也就是「殷之末世,周之盛德」,「文王与纣之事」。而周文王在《周易》成书这件事上,扮演着关键的创始角色,就如贾伯斯在iPhone所扮演的角色一样。那么,我认为,不中亦不远矣。
至于具体上最可能扮演什么角色?可能类似一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再仔细去研究《周礼》可发现,「太卜」这个官僚机构最可能是帮文王完成这本书的组织,特别是「占人」这个团队。太卜和筮史原本就负有占解卦象的专业与责任,而占人则要:「凡卜簭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除了平日必须把占卜和占筮的数据整理好,年底还必须将应验的数据整理出来。很可能占人整理的这些数据,就被编成了《周易》了。
《周易》这本书的编成,不见得是一代周王之下完成,可能是两代,甚至好几代。这也是为何传说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也就是说,《周易》成书是在文王与周公(周成王时)父子两人共同完成的。当然的,实际上不见得就只有周文王和周公,也有可能更久。也不见得一定是文王先作卦辞,然后周公再作爻辞。例如,晋卦卦辞讲的康侯(康叔)事迹,就是在文王死后的事。
在卦爻辞形成的同时,或许也需要给每一卦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很可能就如以上理论所说的,从卦爻辞中找出首字,首句,或者是找出中心的主题。
由于卦爻辞的产生,其原始数据来自于实际的占筮,因此具有「实录」的特色--虽然有可能在编成《周易》一书的过程当中还会经过改写。因此,如果我们对于周的历史、生活够了解,数据够多的话,理论上,每句卦爻辞都可以对应到周的历史与生活习俗。
顾颉刚先生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也为我们指出了这个方向。这也是当代理解《周易》的一种全新方式。
卦名与周初以前的历史事件
由此看来,《周易》经文之中到处都是周初以前的典故故事,就不足为奇了。
甚至再进一步研究还会发现,某些卦,不需到卦爻辞,其卦名就可能直接对应到周朝历史的一些重大事件。而且这种情况下,卦名就像是周初历史的一个「关键词」。
以下试论几卦:讼卦
文王断虞芮之讼是相当有名的故事,《史记.周本纪》记载:「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又说: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师卦
姜太公为文武两王之师。卦辞说的「贞丈人吉」的「丈人」就是姜太公吕尚。《庄子‧田方子》记载文王遇姜太公之事,称姜太公为「臧丈人」:「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然后「寓而政于臧丈人」。师讲的也可能是上古中的「师氏」。
比与否
古文「比」通「妣」。
个人研究《周易》之后怀疑,可能太姒身体有残障,而比卦典故讲的就是太姒。六三讲的「比之匪人」,即「妣之非人」。
古代以身体有残障为「非人」,这种用法可见于《左传》。《易经》之中数度讲到残障人士,可能都与一妇女有关:首先是归妹卦有「眇能视」、「跛能履」,在履卦也有「眇能视,跛能履」,可见当时殷商嫁过去周的少女,是身体有残障的。
否卦帛书卦名作「妇」,卦辞「否之匪人」即「妇之匪人」,所娶之妇身体残障。郑玄注解鼎卦初九「利出否」,就其批注全文来解读,「否」解释为现今的「否」(闭塞不通)根本不通。细究其文,那个「否」字也应当作「妇」字解,「利出否」即「利出妇」:
初阴爻而柔,与乾同体,以否正承乾,乾为君,以喻君夫人事君,若失正礼,踣其为足之道。
情无怨,则当以和义出之。然如否者,嫁于天子,虽失礼,无出道,废远之而已;若其无子,不废远之,后尊;如其犯六出,则废之远之,子废。坤为顺,又为子母牛,今在后妃之旁,侧妾之例也。有顺德,子必贤,贤而立以为世子,又何咎也。
至于归妹说,那位嫁到周的少女其实是以「娣」的身份,所以不会是太姒。这方面信息的冲突,的确有必要再进一步深究与厘清。原本目前我们对于周的那一段历史,就是模糊而相当不精确的。
大有大有即大丰收的意思。
《春秋经》说的「有年」即丰收之年(桓公三年),「大有年」即大丰收之年(宣公十六年)。
周初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大有」之年就在武王伐纣之后,《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本竹书纪年》武王十三年(即伐纣成功之后来年):「秋,大有年。」据说武王伐纣之前,周面临了饥荒,但就在伐纣成功的来年秋天,竟然大丰收了。
晋卦
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传统把「康侯」解释为安康或康美之诸侯。顾颉刚考证认为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康叔,即武王九弟,名「封」。事实上,出土青铜器中,康叔也是名为「康侯」,有名的〈康侯簋〉还记载了「康侯啚于卫」的故事,就是三监之乱平定之后,康侯封于卫国做为周的边鄙防卫。在解译晋卦经文之后,晋卦讲的很可能是成王时周公平定三监之乱的那一次征伐商邑之事。
归妹
这是文王时帝乙归妹的故事。
周的历史里,最早主要与姜姓部落通婚。但文王父亲季历开始与殷商通婚,文王母亲太妊就是来自殷商。这个典故也记载在《诗‧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虽然史学家对于〈大明〉的解读,还有这段史实的考证及描绘多有不同,但基本上帝乙为商纣之父应无疑问。而季历之后文王也娶了殷商之女,比对历史,帝乙嫁妹应该指的是〈大明〉讲的文王那一段:「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至于更为细节的考证,由于是个庞大而有争议的工程,在此就先省略了。
丰卦
文王作丰邑。
文王在被商纣所释放之后,商纣赐他弓矢斧钺,让他得以征伐,还说:「谮西伯者,崇侯虎也。」意思好像是说,冤有头,债有主。要报雠就去找崇侯虎吧!我准你去。
文王回周之后,也开始展开一连串的征伐,并在伐崇侯虎之后作丰邑,但来年就突然驾崩了。
《史记‧周本纪》: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丰一般理解为丰富盛大,丰富盛大不是很好?怎么读爻辞都在讲日食,什么「日中见斗」、「日中见沬」,也就是说在日正当中的时候竟然天下黑暗到能够见到斗星,甚至还见到比斗星更小的沬星。不但一点也不丰富澎湃,还有些沉闷黑暗,气氛完全不对。
传统可能将这情况解释为商纣无道,或昏君受到蒙蔽。这种隐喻个人并不反对。但有了文王迁丰邑,以及来年文王骤逝的典故之后,读起来似乎气氛有比较对味。
旅卦
顾颉刚先生将旅卦上九「丧牛于易」,以及大壮六五「丧羊于易」的「易」解读为「有易国」,并认为这两爻以及旅卦中的旅人,就是殷商七世宗主王亥,这些卦爻辞指的是他至有易国卖牛羊并遭杀害的故事。
李镜池先生遵循顾颉刚的方法学,但是认为《周易》中的故事理应是以周的祖先事迹为主,没理由去称述殷商的,而且还是那么古老的。他进一步考证认为,古易字通狄,如《周易》小畜六二「血去惕出」,涣卦上九作「血去逖出。因此易应该作狄。
依这个观点进一步来看,那么这很可能讲的是古公亶父在豳时,不断受到狄人略夺的故事。那么旅卦很可能与古公亶父率领周的族人从豳迁徙到岐下的典故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