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贾鲁河边有两个奇怪的“圆筒”,它先喝淮河水,后喝黄河水。
郑州贾鲁河边有两个奇怪的“圆筒”,它先喝淮河水,后喝黄河水…… 郑州贾鲁河边有两个奇怪的“圆筒”,它先喝淮河水,后喝黄河水…… 郑州贾鲁河边有两个奇怪的“圆筒”,它先喝淮河水,后喝黄河水…… 郑州贾鲁河边有两个奇怪的“圆筒”,它先喝淮河水,后喝黄河水……说郑州曾经是水乡泽国,谁也不相信。如果我说这是古时候的事,那肯定有人信。
古代郑州沿湖滨泽。东有圃田泽,西北有荥泽。优越的水环境造就了一代商都亳都,也就有了亳都居圃水之畔一说。
先民们对水是有感情的。对江河湖泽最好的忆念方式就是将其地名化。因为这样最久长,最牢靠。荥阳县,荥泽县,圃田县等这些古今地名,应运而生。
沧海桑田,物换斗移。如果说郑州以前是水城湖乡,然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湖水的消失。后来的郑州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座河城。即仅仅依傍金水河和熊耳河而存在的一座城市。
遥想当年,这两条流动的河流性情极不稳定。发脾气时河水暴涨,黄汤四溢。柔情温意的时候,是涓涓细流。老郑州曾贵为舟城,悲催的时候不但舟不能行,连水也吃不上。城内居民只能靠打士井饮水。湖泊干涸后留下来的危害之一就是盐碱化,辛辛苦苦打出来的土井尽是苦水。最窘迫的时候,整个老郑州只有三口甜水井。那时候谁家来了客人,最好的招待是买些甜水给客人下一碗面条。客人吃得美滋滋的,主人却有一肚子难言的苦水。
苦日子勉强能过,吃苦水的日子真是一天都过不了。
1948年,郑州解放。人们终于等来了喝甜水的日子。政府首要任务就是着手打甜水井。一时间在市内打了40多眼甜水井,并组织70多名卖水夫成立郑州市推卖水业工会。城里相当一部分人吃上了甜水。
真正解决全城吃甜水的事,还是上世纪50年代初,那是省会由汴迁郑的时候。
1954年,郑州市依托贾鲁河(淮河流域)的优质水资源,建立了郑州第一座水厂--柿园水厂。贾鲁河岸边同时出现了两座“圆筒”建筑--苏式圆形取水泵房。这两座泵房日夜不停的引贾鲁河水进入水厂。在经过水厂的净化后,输到千家万户。
某种意义上,这两座“圆筒”就是当时全郑州的水龙头。
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供水。
随着郑州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贾鲁河水量显然不够用。城市管理者的视角描准了黄河。通过接二连三的大干快上,先后建成了花园口西提灌站和邙山提灌站输水没施。引黄河水补充贾鲁河。郑州的河湖名录上第一次出现了“西流湖”字眼,人们同时看到了“河水倒流”这一水文景观。
暮冬时节,我来到了这两座“圆筒“建筑处。算起来,它们的寿龄已有66年,早已是文物级。“圆筒”现在处于封闭状态,透过窗隙,隐约能看到里边的木质楼梯扶手和木质屋顶。从外形上能够瞧到的是它的苍老与坚韧。
此时的冬阳越过贾鲁河投射过来,忽明忽暗间,两座“圆筒”更像两部卷立着的史书。书写着一个城市关于水的记忆。
在郑州,苏式建筑约有30多处。算得上规模的有西郊一些国棉厂的家属区,郑州“油化厂”厂区和花园路上的“飞机楼”等。从奇特性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程度方面来讲,“圆筒”当属苏式建筑中比较珍贵的工业遗存。
“圆筒”共服役了49年。现在废而不弃。仍处于“热备”状态。随时准备开足马力迎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