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牺牲感背后的爱真的健康吗?
最近和朋友聊起了父母相关的话题,聊到"牺牲感"很有共鸣,对父母的爱 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希望对你有用~
生活中,父母常说,“为了你啊,我牺牲了...”
这种牺牲感会无形中绑架孩子,孩子常常会有愧疚感和压力感,好像出生在这个家庭就是自己的原罪,变得有出息是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是为了回报父母,让父母幸福。
这样的关系健康吗?必然不健康。
本身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伟大无私的,但是过度的牺牲感会让孩子觉得这种爱是有条件的,甚至是势利的,使得孩子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值得被爱?”而抱着这种念头长大的孩子思想会健康呢?
二、为什么会产生?
表达牺牲感的背后是一种操控欲在作祟,操控型父母把操控伪装成关心,通过表达牺牲感,从而将自己的期望合理化,让孩子对“爱”进行妥协最终实现对孩子的操控。
拿我自己举例:
我的家庭很开明,父母对我没有什么管制,属于放养,对我很放心,也很尊重我的选择和想法,这一点上,我很幸运;
但自我觉察与反思时,发现其实我是受牺牲感影响的孩子,在被“爱”无形的操控,何出此言呢?
每次惹我妈不开心时,她常会向我们孩子表达“她为了我们,牺牲放弃了什么什么....”
这让我潜意识里有愧疚,这种愧疚有助于我践行老祖宗孝顺的美德,但这也导致我对自我的期望在有意无意间和父母的想法重叠,会时常在他人的期待与自我的想法中矛盾,
所以,这两年我在不断探索自我世界中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拿我朋友举例
我朋友和伴侣规划未来时,会和对方说:”我妈养我吃了很多苦,未来我们结婚在一起,彩礼一部分钱我想留给我妈,剩下一部分组建我们小家庭,之后也会从工资里每月转我妈一些生活费,希望你不会介意。”
她和很多人一样,择偶第一条标准是“孝顺”;
开始我很赞同这种观点,但我现在改观了,孝顺与伴侣间的爱是两码事。
现在想来,那句话是有点自私的,甚至是在绑架别人。哪个妈养自己的孩子不辛苦呢?
你可以在你能力之余去好好孝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但是你对伴侣如果抱有同样的期待与要求,真不必要,对方能够尊重长辈,并支持你的决定就已经算尽孝了。
而择偶标准第一条是孝顺的人,我觉得有些奇怪。孝顺父母无可厚非,是美德,但不必成为择偶的首条,“孝顺”这个词是情侣之间与第三方的伦理道德关系;
两人建立长期亲密关系的重点是你们两之间建立共同世界的能力,生活的主体是你们两个人,为何择偶标准的首条要牵扯到第三方呢?
三、如何面对这种“牺牲感”
弗洛姆曾说:父母的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母的权威。
我从不怀疑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但牺牲只是一种盲目的爱,经常在孩子面前标榜自我牺牲的父母,是一种情感勒索,也难以换来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
该怎么办呢?
(一)对于父母而言:
1.不要委屈自己
做好父母这个角色之前是做好自己,照料好自己,关心自己的需要;一味牺牲自己去成全孩子,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并对孩子高期望,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父母只有适度牺牲,孩子才能自如地轻装上阵,明智成熟的父母,应该是懂得为自我负责,而不是让孩子承担
2.课题分离
抚养孩子很辛苦,但这是父母自己的选择与课题,
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少对孩子说一些你认为的“你应该”和“为了你,我...”;
如何回报父母,成为一个优秀与否的人,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每个人只应该分别做自己的课题
(二)对于孩子而言
由于受国内的教育环境以及公序良俗影响,孩子很容易被这种“牺牲感”绑架,这种牺牲感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我们的道德行为,促进我们成长,但不良影响也很多。
如何减少其对我们的消极影响呢?
最重要的是: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此外,我们要不断强化自我认知,实现精神独立,成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在肯定与感激父母的爱的前提下,多表达自我的想法,做好课题分离,不要盲目顺从;
做决定的时候,要以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你父母的愿望和需求作为衡量标准;
一切问题源于“爱”,而解决方式也是通过“爱”;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在“自我”与“父母的爱”中不再失衡,找到一种边界感,找到合适的敞开度,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祝好!希望对你有用,一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