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知:
明明你没有得罪对方,但对方却会向你投来敌意;
跟你说话时,喜欢拐弯抹角地阴阳你;
沟通的过程中,总是在那绕弯子,善于用各种抬杠、贬低他人的方式聊天。
感觉是对自己有意见,但从来都不直说。
当面对这样充满敌意的对话方式时,很多人都很容易会被对方轻易地带动起焦虑的情绪。
即使是知道对方是在那茶言茶语,但还是会被别人动摇自己的心,难道我真的如对方所说的那样不堪。
于是就会对自己感到怀疑,让自己在这段关系内耗。
事实上,我们不知道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别人如何对你”,其实反映着他的内心。
什么意思?
一个人当下的关系模式,
反映了他内心的关系模式
一个人与外界构建连接的方式,其实反映了他内心的关系模式,这也是一个人性格的形成。
所以,一个人的性格,是TA的内在关系模式,这也是对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的概括。
内在关系模式,是一个人在童年时与最初的重要客体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是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养育者间的相处方式。
形象地表述出来,就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之间的关系模式。
而一个喜欢在关系中阴阳别人的人,他们大约也有着一个这样的父母。
由于他们的父母对自己不认可,习惯于用各种贬低、打压的方式教育孩子。
长此以往,在这样缺乏抱持性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会形成一种对外界挑剔的眼光。
于是长大以后,也会沿用父母与自己的相处方式,与外界构建关系。
一般喜欢阴阳别人的人,都是看人下菜碟。
如果你看起来很好相处,他就会将他内在关系中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你的身上,以“内在的父母”自居。
而他们对别人进行挑剔、讽刺时,其实是也是在将自己内心中的自卑,投射出去。
在所有的关系中,都会存在较量。
也就是谁高谁低,谁在关系中说了算。
如果承接方接受并认同了这些贬低,就说明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与对方相同,也同样喜欢打压贬低自己的父母。
但如果你没有认同对方,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平等,是友善的,也就不会被投射成功。
明白了“投射”,你就会释然了
在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跟你说话时阴阳怪气,而你也明确地知道,自己并不是对方描述的样子。
这就是经典的投射。
投射的现象,在关系中无处不在。
所以我们要明白,当对方向你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对自己说的一些不友好的话语时。
这些其实都不代表你,而是对方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是对方的人生态度。
是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自卑,不自信,而他又不愿意承受这些自身糟糕的部分。
因此,就想要把自己内在的这个冲突,转嫁到外部的关系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在客体关系中投射就是:
一个人会把自己身上难以接受的一部分,比如坏情绪,自我的认知,丢给外界。
也就是说让别人来承担这份羞耻,这份“坏”。
所以,一个人总是在言语时攻击你,看似是在说你,其实是在说他自己。
如果我们不明白对方是在向自己投射他的内心虚弱,去认同了这个部分,承接了这份自卑的内心,这也就会成为让你痛苦内耗的根源。
投射与认同的互动方式在关系中经常出现。
而懂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能多一只心灵之眼,从内在关系的角度看透对方说出的话。
也就不再会被别人的评价,轻易地去动摇自己的心。
增强自我价值感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自我价值感。
就是在说你的自我评价系统来自你自己,还是来自外界。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他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永远都是来自于自己,是不需要通过外界来定义的。
但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却总是通过外界的评判来定义自己。
而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也大多是源自于童年经历,很少被父母认可。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接收到的是被打压,被批评,被贬低。
长此以往,自己的心灵就会产出自我否定、自卑、自责,导致自我价值感低。
童年不友好的经历,是会影响我们长大后与人相处时的心态。
但这些都不会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过去已过去,我们童年时无力承接。
但长大后的我们,已经有了可以独立应对生活的能力,已经不需要再依附谁存活。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正是这种参差多态,才铸就了幸福人生。
就如罗素所说:
“参差多态,那是幸福的本源。”
没有人能做到完美,我们要做的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认真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发挥自己的长板,就可以让自己更加自信,提高自我价值感。
任正非在接受《面对面》节目采访中,说过一句话:
“我这一生短的部分我不管了,我只想做好我这块长板。
然后,再找别人的长板拼起来,这样就是一个高桶了。”
所以,与其耗费精力和时间纠结自己的缺点,不如延伸自己的长板,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时间。
但在建立出实体自信心之前,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交给别人来评价。
要永远相信自己,无论好与坏,正因为有它们的存在,才铸就了一个完整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