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寄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曾应进士举,不第,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安史乱起,流离兵燹中。肃宗朝,官左拾遗,后改华州司功参军。又弃官而去,避乱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城外浣花溪畔。曾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一带。严武再度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由夔州携家出峡,病死江湘途中。
浅品:
起首说“好雨”,带有赞许之意,恰与标题之“喜”相呼应。又说“知时节”,便是将雨拟人化,俨然成为有情有思的主体。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它来的正是时候。(“当春乃发生”之“发生”,是出现、兴起之意。)
颔联摩写雨来的过程。它随着风儿,悄悄地潜入黑夜,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显然,这是一场绵绵的细雨,似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但它已经在暗暗施展自己的影响力。其中,“潜”与“细”二字用得十分贴切,必“当春乃发生”之夜雨,方得此味。
颈联宕开一笔,不再直接写雨,转而写周围的环境。因为是夜晚,又有雨,野径自然是“云俱黑”。在这暗色调的背景之下,更衬托出江船上的灯火之明。这一联非常有画面感,一暗一明的对比,又令人印象深刻。
到了尾联,则转向想象:明日早晨,整个锦官城里的花儿,一定都会因为吸足了雨水而变得湿漉漉、沉甸甸。结得诗意盎然,回味不尽。
全诗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出一场春夜之雨从”发生“到离开的整个过程,章法严谨,逻辑通顺,而且处处切题。往日读之,徒赏其文辞之美;今日重品,方知许多妙处险被错过。
(近日作诗总嫌太苦,不如多读少写。来日方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