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适之道---李辛《经典中医启蒙》摘录

自适之道---李辛《经典中医启蒙》摘录

作者: Teresa_d693 | 来源:发表于2018-11-10 19:34 被阅读0次

    当我们急急忙忙问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稍微定定神、等一等、想一想,先不急着问和表达,很多时候也许答案是会自己出来的。

    如果常常在慌里慌张,急切地想要表达、想要找答案的状态,就不容易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也不太能够问出深入一点的问题。

    中医脉法有个很重要的一点,不管脉怎么变化,如果它是“从容和缓”的——此谓“脉有神气”,就不会有大问题。

    中医讲望闻问切,望诊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学习望诊,我还学过相学。相学里面有看骨、看肉、看色,乃至看行住坐卧的姿态,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神气。“收藏、安静、清润、慈秀”都是好气象。

    传统相学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以清为贵”,骨骼清利,面容清秀,神色清逸,都是好气象。古人认为,读书人、官员、修道人,或者现代说的艺术家,如果有“清正之气”、“清逸之相”,就是很高的赞誉了。

    自适之道---李辛《经典中医启蒙》摘录

    思想多了,神会浊,杂事太多,繁乱理不清,也会浊。浊,就是精神不清净,直接影响到身体气机的运行,容易堆积壅滞,产生湿浊痰饮,也容易迷心窍。

    北京城的地名很有意味,昌平、大兴、顺义、怀柔、德胜门、崇文门、宣武门、正阳门……,这里有文化和国家价值观的体现。

    怀柔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国家的治国方略,对于边远地区的不同意见、不同文化的态度。怀柔的反义是“威压”。古书里常常有“奉天承运”,“怀柔四海”的文字,依从天道,以德服人。

    在汉唐宋明清的承平时代,有很多外国民族愿意来中国生活、游历,就像我们现在希望去西方学习体验一样。过去那些远方的民族,为什么愿意到长安城来,难道只是因为这边吃的多一点,味道丰富些,然后GDP发展得好,然后还有很多很好看的旅游点吗?

    常有文章说,中国要发挥软实力,要向世界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播,是需要实实在在的活出来的人和真实美好的生活状态来作为载体的,没有这两样作为基础,文化只是一套说辞。因为,所谓的文化、哲学、意识形态、都是现代人的概念和体系性的知识。

    那些外国人来到中国,如果看到老百姓活得开心、放松,如果感受到这里的人友好、善良、宽舒自然……,不妨住下一段,也许是这种感觉,才是文化背后吸引人的真实力量。

    自适之道---李辛《经典中医启蒙》摘录

    说到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也许不一定要那么高调,“我泱泱大国,浩瀚文明,千年历史,孔孟之道……”,不一定需要这样雄赳赳、气昂昂的方式。

    现在我们的国民,常常有机会出游在外,如果能健健康康、坦然真实、有活力、挺开心,这本身就是传播了中国的面貌与精神。别人会想,哎,这些中国人挺有意思的,有机会可以亲近一下。这个时候,无意中就已经帮着传播中国文化了,这个是最实在的。神气的清与正、舒缓与健康,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为什么讲这一点呢?《黄帝内经》也好,传统文化也好,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有“自适之道”。自适,是生命的基本标准。庄子是什么?自在逍遥。对吧?自得其乐。儒家的“自处”、“自立”、“自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讲的就是这个。

    现在不少家庭,装修得很好,厨房干净漂亮,但从来不做饭,全家都在外面吃,长期下来,家庭生活本来的味道就模糊了。外面的菜,食材干不干净先不说,大多数是厚味、重味、复合味,常吃对身体不好。“本味曰淡”,这是以前我给一家素菜馆的建议。

    回到“知常”的问题。你要知道自己身心的本来状态,自然界的本来气味,饮食的本来滋味。高开高走,车水马龙的日子过惯了,就会忘了脚踏实地,自己走路的味道,容易“以妄为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适之道---李辛《经典中医启蒙》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ht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