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真的很难吗?如果觉得“命运”一词太大,我们不妨先谈一谈如何改变“生活”或“工作”。
我是海峰,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大而空”的话题:是否存在有效的方法可以真正改变我们工作生活困局?本篇内容中的大部分观点和思考,仍然是借鉴自《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一书,我结合我自己的思考,重新组织语言分享给大家。
一、不可小觑的“内心独白”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改变命运,拥有更加成功的事业和生活。在讨论具体的方法之前,先从“意识”层面说起。
著名的演讲师斯瑞库马·拉奥(后文中简称“拉奥”)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谷歌公司做培训,拉奥用PPT幻灯片写了一系列的内心独白。学员们紧闭双眼,聆听拉奥的朗读。每当读完一段时,都要求学员们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来表达是否遇过独白中相同的困扰。一开始,学员们“摇头”较多,当拉奥朗读了多遍后,发现“点头”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这个“内心独白”的实验里,拉奥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内心独白,被学员们聆听多遍以后,其认同感变得更强了呢?拉奥给出了最终的结论: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永恒的内心对话的洪流中,这种对话会强化我们认识世界运行方式的心智模式。——斯瑞库马·拉奥
你们的整个人生,甚至包括你们正在体验的现实,都是一系列故事,是你们曾经告诉过自己而且一直对自己重复的故事。——斯瑞库玛·拉奥
非常经典的两句总结,把“内心独白”的力量,以及它对我们人生的影响说通透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来自于我们内心里反反复复做的“梦”。
拉奥因此建议:人们应当学会如何在安静的生活中做出轰轰烈烈的奋斗,进而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要在意识里时刻准备着调整自己、改变自己。
二、著名的“椅子实验”
由20世纪初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后文中简称“罗素”)首创的、后来被改编优化的“椅子实验”:20个人围坐一圈,在圆圈中心放置一把椅子,每个人眼中看到的椅子形象完全不同。
作为旁观者,我们来思考这个“椅子实验”,你有哪些思考问题的角度?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我们永远无法全面观察或完全认知椅子这个事物的物理实体,哪怕我们知道这个实体确实存在。我们的观察视角总是限制着我们的认知能力。——伯特兰·罗素
从罗素的结论中,不难知道:没有人可以全面地认知任一事物。主动改变观察的视角,虽然可以得到不同的认知,但仍然不可能完全地认知这个事物。也就是说,你的认知只代表着事实的一种可能性,并非整个事实。
延伸思考:关于我们的职业、感情生活和家人朋友,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不一定是事实,它们只不过是我们对事物状况的一种认知而已。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其实并不真实。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其意义远远大于事物这个实体本身的意义。
如下三个启发,希望对你有触动:
1、改变你的视角,方能改变自己的观点。
2、重构事实的力量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那就是“改变视角”。
3、只有重构事实,才能改变现实,才能突破工作生活困局。
三、可怕的思维约束
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存在着一个既定的思维模式,它严重地阻碍了我们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思维定式,锁死了我们切换新视角的心窗。
这些感受是我们虚构的,根据各种零碎细节搭建而成。我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虚构出整个情节,然后便对它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当这一切都成形之后,我们会心安理得地认为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丝毫意识不到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就是错误的,它是根据我们对事实的理解而非事实本身建立起来的。
在意识篇里我们已经了解到“内心独白”的力量,也在意识里告诉自己要时刻准备调整自己。在“椅子实验”中我们得知:只有改变视角,才能重构事实,进一步改变现实。但是,可怕的思维约束严重地阻碍了我们切换视角。那么该如何才能突破这种思维约束呢?
我们大脑虚构出来的框架,解释并限制着我们认为存在的可能性。我们发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困境和每一个死胡同,其实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框架或角度下无法解决。只要我们打破这个框架或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难题便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机遇。——《可能性的艺术》
《可能性的艺术》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想办法打破固有的已知的问题思考框架,尝试使用新的框架,并尽可能多地尝试那些你从未接触过的新框架。
四、安伯尔的职场故事
思维约束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为我们虚构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事实”。在内心对话的反复强调下,我们会对这个问题形成自己认为的现实,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令人痛苦。
为了突破这个困境,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寻找崭新的思考框架:“构思”一个新现实,一个既能说明当前状况又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现实。一旦在大脑中建立了新的、可接受的、更好的现实,你应该抛弃原有的令人苦恼的看法,转而生活在全新的思维模式中。随着你逐渐入戏,最终你会发现这出戏就是真实人生,你就是其中的主角。
下面分享一则案例——编辑主管安伯尔·刘易斯(后方中简称“安伯尔”)的故事。
安伯尔是一个论坛社区的编辑主管,她常常被下属们一错再错的工作问题困扰着。即使这个问题多次通过邮件进行说明,下属仍然没有改进。
以至于安伯尔开始认为:“是下属们故意为之,他们肯定觉得我这个主管太年轻,原本就不是当领导的料。”这样的事实虚构,很快就变成了安伯尔认为的现实,愈加剧烈地困扰着了她很久。
直到安伯尔重构了事实以后,才逐渐摆脱自我煎熬。她对事实重构如下:“有些下属还是新人,还不能完全理解公司流程,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我们的写作风格和写作强度。另外,通过邮件来沟通问题,也容易产生误解。”
慢慢走出困扰的安伯尔,为了验证新的现实是否真实,她召开部门会议,通过口头的方式来说明问题。一段时间后,发现下属原来频繁犯的错,成倍地减少了。这让安伯尔非常高兴,她发现重构后的现实原来是更加接近于真实现实的。
通过安伯尔的故事,我们可以大胆得出结论:要想解决虚构事实带来的阶段性困扰,只有突破思维约束、用新的思考框架重构现实。
在重构实现时,拉奥强烈建议要做这两点:1、新的现实必须比当前感受的现实情况要更好。2、新的现实必须易于让自己接受。
五、在“混乱”中野蛮成长
本篇是《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中重要的一个章节,它讲述了——要在意识里时刻准备着调整自己。该如何调整呢?那就是突破思维约束、勇敢重构现实。
作者说,持续地进行个人分析调整,并配合使用商业画布,就可以重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商业画布作为一个建模工具,帮助我们向更有利的方向去重构现实。
然而,无论是重构现实,还是创新个人商业模式,都将是一项充满混乱的工作。因为,没有几个人真正拥有清晰的目标。
我们需要在这片“混乱”之中,应对所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直到形成良好的解决方案。作为个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不应该急于采用某种突发奇想的解决方案。
在混乱的个人虚构世界里,希望每个人都能野蛮成长。构思出更加美好的现实,你也可轻松改变命运。
参考资源:《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版)
我是海峰,一个爱学习的年青人。码字不易,感谢收藏加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