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写作这事儿,我就想吐槽:
它为什么这么难下笔,每次让我写上至少半天才搞完?
为什么上完写作课后,我学了那么多写作框架,还是写不出满意的东西来?
好不容易挤点东西出来后,为何我总是悲哀地发现自己会断更?
……
套用一句流行话来说:我看别人写的文章一时爽,轮到自己写时就像要去“火葬场”!
在练笔的过程中,这样的“十万个为什么”让我几度想放弃,对它又爱又恨!
最终,我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
写作要感知
如果你问我,写作是什么?
以前的我只记得史蒂芬·平克说过一句话:
“写作就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简单说,就是要把大脑中的想法通过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用一维的文字固化下来。
我这么解释是不是有点拗口?
可我把这句话断章取义,当成了“写作的本质”还越写越迷糊!
因为我搞不明白什么是“网状”思维。
陷入瓶颈的我怎么办呢?
想法很简单:上网学课程吧!
我报过不少写作网课,积累了一大堆课程,记了很多上课笔记,但很少有课件能把“写作是什么”这个问题解释清楚。
更多的都是给个框架、上个模板、弄个案例、来个拆解,美名其曰:学完就能用!
我继续练笔,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因为这些框架、模板、案例、拆解的背后,都是有底层原理存在的!
在不懂原理的基础上重复努力,就是一种低水平的勤奋!
所以我只是“写字”给自己看而已!
后来的我放弃了上网课这条路,只把学来的拆解用起来,每天在公众号上刷刷文章!
今年的一次偶然机会,我在网上刷到了古典老师说的一句话:
写作是跨越时空的感知传递!
那一刻,我卡顿已久的困惑就好像“久旱逢甘霖”——
原来,写作最重要的是感知!
写不好大多时候是因为感知不足!
简单说:“感”就是“感受”,“知”就是“知识”!
我对一个东西是否真的有过体验、对一个知识是否真的有过实践,对一件事情是否真的有过感受……,决定了我动笔之前是否理解透彻,更决定了我是否能写出真实感触!
我相信:一个亲身经历过笔下文字的人所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比机械模仿写出来的文章更能有共鸣!
比如培养感知力,可以用心观察身边人的情绪状态,对于他人的经历遭遇要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安慰家人、朋友、同事的情绪,然后再记下其中带给自己的感受。
比如平常观察热点事件中触动大众的情绪点,尤其是各种热评最能体现普通人的情绪,时常留意,慢慢就能使笔下的文字有人情味。
再比如知识理解透彻的标准是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写出来,还能做出来;只有自己真正做到的知识,才能有深刻的感知输出。
我很喜欢《天道》里的一句话: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此刻,我理解了“我手写我心”五个字的含义,只有那些我看过的书、做过的事、遇过的人、踩过的坑,才是我笔下最好的素材!
否则就写不出来!
明白这一点,我走过了整整两年!
写作要赋能
在练笔的过程中我走过自嗨阶段,“写给自己看”是我最初一段时间的动力!
我被文字治愈过,笔下的输出让我沉浸在不幸的回忆中!
我一边写一边哭,眼泪会把稿纸打湿;
心脏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闷得我喘不过气来!
因为我都是写的亲身经历,这时的感知无比强烈!
一点点地写,一点点地宣泄,我一点点地和过去告别!
这段日子大约持续了半年,我一直处于亢奋输出的状态!
写作真地能自我疗愈!
可后来我慢慢发现,我没东西可写了!
也就是说过了最初的写作阶段后,我被掏空并陷入长时间的低迷期!
我逐渐产生了困惑: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作?
或者说:写作到底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带着问题再次找答案——
李笑来老师告诉我: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赋予这件事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才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动力。
换句话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想想为什么做,与自己关联的意义越多,那就能一直做下去!
写作亦是。
每个人思考得出的答案可能都不同!
比如我看到逆熵增者叶大大写道:“在写作之前,我也先想好写作的意义和好处。”
他给自己列出了八条写作的价值:
①写作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考质量。
②写作可以知道这个人长期的输入,学习,反思,输出。
③写作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知识宽度,深度。
④写作是一个分享的工程,也是一个自我反馈的结果。
⑤写作也可看出这个人的学习能力
⑥写作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⑦写作也是对知识的融合和整理的项目。
⑧写作是一个人影响力的放大器。
我特别喜欢第四条,因为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中提到过: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文章写得足够好,反馈就会像潮水一样在短时间内涌来。”
通过写作的方式“产出作品,获取反馈”,带给自己强烈的成就感和持续的行动力,就是坚持写作最好的策略。
也就是说,自嗨式写作缺少了“持续正反馈”一环是很难持续的!
只有输出对他人有价值的“作品”,才能把它坚持下去、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我还喜欢第一条——写作是思考的加速器。
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受到自己思考能力的变化:
从前我学啥都忘,很少会想一下学过的知识有何用?
在写作过程中,只要我写不下去,就会自我反馈:
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没吃透?
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忽略了感受?
是不是有什么地方素材不够?
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没实践?
……
“纸上谈兵”的东西终究没大用,只有让感知到的知识流动起来,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写作要行动
上文提过:古典老师认为所有的写作都在传递感知。
写作打个比方:它就像在用文字作画,把文字当作颜料,在画布上画出一个缤纷绚烂的世界。而后展现给别人,让他们去感知。
在阅读或者日常的生活中,我努力把五官打开,让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去感知心里触动的瞬间、打开新知的瞬间、时间停下的瞬间,然后还要开脑,把我感知到的真情实感流淌在笔尖。
除此之外我还要大量阅读,给自己不断积累素材。
回忆自己写作最沮丧的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没东西写,感觉脑袋空空,什么也倒不出来;
或者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那时我的感受是非常痛苦的,断更变成家常便饭。
当我明白写作需要我打开感受去体验、学习知识去关联,阅读就成了我的刚需。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案例和金句的积累,因为写好一篇文章离不开一个好故事和几个画龙点睛的金句。
比如案例要尽可能挑大家熟悉的:很多人对金庸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最熟悉,而《碧血剑》、《鸳鸯刀》的熟悉度就差了很多,如果我说“北乔峰、南慕容”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小说情节。
比如故事要足够触动人,像我对电影《忠犬八公》印象深刻,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狗狗在主人去世后,依然忠诚地等待着主人直到老去,这其中有打动人心的情感点。
再比如金句,我相信只要是触动我的,也会触动别人。像村上春树的这句话"哪里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就戳中很多人的孤独情感点,我在写作最孤寂的时候,对这句话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就像我看到的一句话:“一个人经历过的最大痛苦,里面蕴含着最丰盛的宝藏!”
我的经历使我明白:写作是一个爬山的过程,在沿途的风景中悲喜自渡,但每一段都会成为我人生路上的最大财富。
写得顺利时,我会感到欣喜;写得困难时,我会感到难熬。
没有这样的“让我欢喜让我忧”,我又岂能写出今天的这些感知?
最后的话
古典老师说:一个写作者,最好的工具就是自己。
首先疗愈好自己,用读书、写作、成长去打磨好自己,让自己不断去接受感知、传递感知。
在这之后,写作就会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