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身边的例子开始聊起。
某五线城市,以前是没有大型Shopping Mall的,前两年,在城中心核心位置建了一个吾悦广场,建成之后,迅速成为该城市的核心购物与休闲中心。吾悦广场为该城市提供了较高质量的消费场所,也成为一座吸金的矿山。
接着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设该Shopping Mall的持有人,每年从Shopping Mall的经营中,可以分得100万元。现在他打算不干了,找到了我,和我谈把整个Mall卖给我的生意。
他先是开价1亿的整体转让价,我想了想,1亿的价格,每年经营实际到手只有100万,还承担了可能的运营风险,还失去了资金的流动性。我与其用1亿来购买这个Mall,不如买理财产品,按照每年3%的几乎无风险收益水平,坐享300万,并且有极高的流动性。
我断然拒绝了。(在买家眼中,这就是个100倍PE的项目)
卖家让我谈个价格,我开价1000万买进,这时候卖家不同意了,他的理由是,现在这个商场是新建的,维护费用很低,由于当地还不断有人口流入,商场的客流是会增加的,并且由于当地的消费水平不低,因此未来几年的到手收入会超过100万元,并且这个Mall所在的位置是当地最好的,转让也是比较容易的。
因此卖家说1000万不卖。(在卖家眼中,这是个10倍PE,又具有高流动性和高增长的项目)
经过几轮商谈,最终商定的价格是1600万。
对我而言,1600万的付出,带来了每年6%的回报,高于银行的保本理财1倍,牺牲了一点儿流动性,承担了一点儿经营风险,但享受了未来一定时期的业绩增长红利。
于是双方握手成交。
这笔交易完成了,我们来看看他和股市投资有什么相同之处。
假设我没有1600万那么多钱一次性买下这家公司,那么卖家可以把这家商场的所有权拆成10份,我以160元买入1份,就和我以1600万买入整个商场是一样的。这就是买股票等于买公司。
当我买入这家商场之后,有传闻,政府可能会禁止商场转让,对此,我并不是很担心,因为我在买之前就已经算好了,我每年的收益率是100万左右,也就是6%,这是实打实拿到手的钱,我不介意转让市场关闭。因为当时我买入的时候,在意的是者6%的收益,并没有想过要卖掉,所以,转让市场是否存在,对我而言并不重要。
讲到这里,第一阶段的整个投资过程就完毕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预期收益率是6%,我的机会成本是3%。这就是格雷厄姆强调的,股票其实是一种债券:
股票也是一种债券,只不过票面利率不固定而已。通过一套科学的方法,投资者可以寻找到安全性媲美债券,同时收益率却能比债券更高的股票作为投资对象。
在格雷厄姆看来,股票是一种特殊债券。二者的差异是在于债券每年利息多少、持续付息多少年,是提前约定的固定数字;而股票每年能够收到多少“利息”,取决于这家公司能够赚多少、能持续赚多少年、以及公司如何处理赚到的钱。它是一个不确定的波动数据,该数据可能高于甚至远远高于、也可能低于甚至远远低于债券约定的利息。人们坚持认为投资股票带来的股息回报与收益应该远远高于债券投资的收益,因为投资个股所承担的损失风险要比单一债券投资所承担的损失风险高出许多。
在这个投资过程中,考虑到一定的安全因素(安全边际),我要求的收益率高于无风险收益率的1倍,作为一种风险补偿。
在我买入之后,我并不介意交易市场的关闭,因为对我而言,这每年的股息是实打实的收入,并且高于了我在其他途径的理财收入的1倍。
我们接着再来说接下来第二阶段的故事。
买入之后,发现政府所谓限制交易的政策是空穴来风,实际上二手市场还是可以交易的。当我买入这家公司之后,突然发现,有时候市场冷淡,没人看好商场这个投资标的,我连1000万都卖不出去,有时候市场又异常火爆,大家觉得投资商场是很好的资产争先恐后来购买,有愿意出价2000万元的。
当市场不好,交易价格只有1000万的时候,我并不怎么担心,因为我每年因为商场经营到手的仍然是100万,我的收益仍然是6%没有变。我只是认为这个出价1000万的买价太贪婪,居然视图想要获得10%的收益。
有时候市场极度冷清,大家把钱包捂得仅仅的,有些买家只肯出500万我的商场,我觉得他们真的是疯了,想要每年获得20%的收益。
我无所谓,反正我每年6%的收益没有变化,按照我之前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
但是,如果这时候我也害怕,我也担心流动性,我在乎的不是每年到手的100万,而是在乎市场中几乎没有人来买我的股票,而想尽快把这个商场转让出去落袋为安,最后卖了500,那我实际上是被这个悲观的市场影响了,导致我真正亏损了1000万了。
这就是格雷厄姆说的,市场先生应该被利用而不是被他影响。
这也是唐朝先生说的,不要瞅傻子(指的是那些疯狂的、不可理喻的买家),而要瞅地。
回到故事里,还好我是个聪明人,从不在意悲观的市场,当我买入之后,我就不介意交易市场关闭十年,我怎么还会在意有人出价很低呢?反正我不卖。
然而市场风向很快变了,在我持有商行的第五年,居然有人愿意出价3000万来买我的商铺,我觉得他们一定是疯了,毕竟3000万买每年只能带来100万收益的商铺,年化收益3.33%就和保本理财差不多,那已经没有啥性价比了,于是我就把商铺卖掉了。
在这五年里,我期初投入了1600万,每年获得了100万的投资收益,5年共500万,第五年卖出获利1400万,五年合计获利1900万。年化投资收益17%。
我太高兴了,本来我的预期经营收益是6%,拜那些市场先生之赐,我实现了17%的投资收益。
故事的第二个阶段结束了,在这笔投资中,我原本试图获得的收益是6%,这是我能够掌控的收益,我只看这些收益,但因为市场的疯狂,推高了价格,降低了收益,于是我把投资标的卖出,获得了超额11%的收益,这部分收益是从市场情绪中赚来的额外收益。
我们继续回到故事里,开始第三阶段的故事。
随着这个五线城市的发展,大家对投资越来越熟悉了,不太会有之前那种极度悲观和极度乐观的情绪了,所以价格就稳定在1500万左右,我想等价格到3000万把商场卖掉来实现超额收益的想法也实现不了了,只能赚着每年稳稳的6%的收益。
有一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当年经营所得只有80万了,这时候市场上也仍然按照6%的收益率来估值,我的商场二手交易价只有1280万了,这时候就有传言说,为什么我经营所得下降了,是因为很快旁边要建新的商场了,那个商场更新、更气派、品类更多,传言说越来越多居民会去新的商场。于是市场预估我未来的经营所得会进一步下降,所以认为我总体上打不成6%的收益率(16倍PE),只给了个10倍PE。这下好了,我的商场只值800万了。
这就是戴维斯双杀。(反之,随着经营所得的上升以及未来向好的预期,会带来戴维斯双击)
这时候我该怎么做呢?要知道,这时候,我的收益率下降到了5%。如果我判断我今年80万的经营所得只是暂时的,未来还会回到100万,或者说,未来会保持在80万,也就5%的收益率我还能接受,那我就坦然处之。如果我觉得未来这80万都维持不住,还会继续下跌。或者说每年5%的收益率我不满意了,那么我就应该果断选择在二手市场卖掉商场。
这就是遇到业绩变化时的处理方式---和自己的投入本金无关,只看收益率是否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我们进入到第四阶段。
假设这个商场我经营的非常稳健,每年妥妥的100万旱涝保收,市场上所有的交易者也非常理性。但是有一天,货币市场发生变化,无风险收益率从3%上升到了6%,也就是说,我这个商场的6%的盈利收益率和无风险利率几乎一致了。
大部分想买我商场的投资者都认为6%的收益率还不如去买理财产品呢,于是他们和我说,要买我的商场,必须提高收益率,现在要12%的收益率,他们才考虑买我的商铺。这样一来,我的商铺的交易价格只有800万元了。对此,我毫无办法。
我学会的教训是,当我买商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我当时所参考的那3%的无风险收益率,是不是平均水平。
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即使美国利率低至1%,他也不会用1%的无风险利率水平对比去进行投资的。
整个投资过程就到此结束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