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莫高窟,一直心向往之,大漠戈壁,漫漫黄沙,层叠的洞窟中静默的雕塑壁画,佛像超然,飞天灵动,多变的线条,斑驳的色彩,隐藏着长达10个世纪的神秘。这一处,是时空的通道……
敦,大也;煌,盛也。其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有山有绿洲有戈壁有沙丘。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以来,是与西方往来出入的西大门,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一队队的骆驼驮着商旅经此贯通东西方,“丝绸之路”兴盛繁荣长达10个世纪,宗教、文化、知识相互交汇交融,敦煌莫高窟是见证者、记录者。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在古印度创建了佛教。原始佛教没有造像艺术。约公元前1世纪,大乘佛教发展,有了佛和菩萨的偶像。记载中一般认为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约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修建僧院,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此是关于佛教最早的记录。
莫高窟开窟源于幻境,相传公元366年,乐僔僧人歇脚时无意发现对面三危山上金光万道,似有千佛,于是发心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并在此禅修。接着莫高窟、榆林窟、东西千佛洞等敦煌石窟群由此诞生。
敦煌石窟艺术本为弘扬佛法,民众不识字,便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讲解传播教义。千年后,佛教衰落,但留存下了立体的绘画史、雕塑史和佛教史,以此追溯历代的繁荣和衰落。
一、过往
西汉张骞之行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西域的信息由此传到内地中原。公元前1世纪末,贵霜王朝在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兴起,并受之前此地希腊文化的影响,首创了犍陀罗和马图拉佛教艺术,经“丝绸之路”传播,对中国石窟佛教艺术产生较大影响。
历经东汉王朝与曹魏政权,敦煌相对稳定,依然是“丝绸之路”上商贸之地,中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展,佛教思想在此传播。
十六国时期,中原与河西走廊的百姓避乱世,中原文化在敦煌与河西走廊得以保存和延续,这里是西行求法与东来传教的佛教僧人的必经之地,佛教发展,开窟造像活动逐渐兴盛。
几经战乱,几经易主,中间北魏太武帝短暂灭佛,也激起人们山崖开窟保存佛像的热情。至隋代才得安宁,“丝绸之路”得以畅通。隋代倡导佛教,敦煌大兴开窟之风。
唐王朝强盛,在敦煌设军事防卫,敦煌稳步发展,“丝绸之路”全线畅通,商旅不绝,敦煌石窟的营造达到极盛,而此时文化大融汇,佛教及佛教艺术及道教的发展,都达空前水平。
安史之乱后,敦煌进入吐蕃统治时期。文化包容,佛教依然得到很好发展,莫高窟仍有开窟造像,但已衰颓。
北宋南宋时期,敦煌先后为党项羌和蒙古占领,其统治者也笃信佛教,莫高窟仍有建窟活动。但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元蒙疆域扩大,敦煌地位不再重要,莫高窟就此衰落。
明朝收缩至嘉峪关,瓜、沙二州被彻底废弃,佛教活动被城镇中寺院所代替。佛国世界沉寂两个世纪,等来的却是清更加衰落的国运,莫高窟承受着破坏和损失!
二、浩劫
被左宗棠击溃后西逃的白彦虎回族武装、俄国十月革命后流亡至此的白俄军、驻扎此处的“青马”军阀部队,都对莫高窟造成了粗暴的破坏。而这仅是个小插曲。
19世纪末,因灾荒而离开湖北故乡的王圆箓,几经辗转,成为一个云游道士,落脚在满目荒凉的莫高窟,此处萧条无比,唯有香火时有接续。而他无意中发现的“藏经洞”,从此他肩负了“无法承受的历史之重”。首先开启这扇门的是在印度做考古工作的斯坦因,1900年、1907年、1914年,三次从王道士手中以极少的银两和假托玄奘信徒骗取无数绢画和经卷,甚至揭取石窟壁画。而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及1911年日本人也来到敦煌,接着德国、俄国的考察队,他们都是捆载而归。而美国人华尔纳来晚没有遗书可抢,竟用胶水撕走不少壁画。王道士的幼稚愚昧的迷信与虔诚,当年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即对其痛心,而今再读时,看到他有其深深的无奈,穷其一生,他都在坚守莫高窟,他的功与过都在历史长河中留存。
王道士也曾向上呈报过,但政府的回复是没有经费。直到1909年,伯希和邀请中国学者罗振玉看他随身携带的敦煌藏经洞里的一些珍本文献,才引起足够重视。1910年,清学部拨款购买所余经卷,运到北京收藏,但经费被截留,用于改修敦煌孔庙,令王道士不满,他私藏一些经卷,后被日本买走。而运送途中,不断失窃散失,甚至怕人发现,将其一撕两半。所以后人评说:“藏经洞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最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
文化之殇不可逆,敦煌文物大量流失海外,成为他国的文物。民国大师陈寅恪曾痛心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三、重生
遗憾已然,大量文书流存在外,但文书的内容与敦煌石窟密切相关,外国学者们要来敦煌,所以敦煌的根在中国,敦煌成为世界的敦煌学,它改变了对中亚、亚欧大陆乃至世界历史的认识,而将自己的位置放于广阔的世界地图中,不再是以脚下的土地为中心。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古代敦煌有“华戎所交一都会”之称,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人在此各种货品交易,同时“丝绸之路”畅通,中原文化在此扎根,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随佛教而传的还有西亚、中亚文化,中西文化在此汇合、碰撞、交融。
敦煌学的研究,重量级的学者有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向达、姜亮夫、王重民等,他们开拓了研究领域,为敦煌学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画家张大千1941年起他来敦煌两次,共五六年的时间在此临摹。他曾在《对江北申话敦煌》中说:“……我们的敦煌壁画早于欧洲的文艺复兴约有一千年,而现代发现尚属相当的完整,这也可说是人类文化的奇迹……”他离开莫高窟,常书鸿来了。
在斯坦因去世的那一年,战乱之中,在法国留学的常书鸿回来了,年久失修的莫高窟破败不堪。然而敦煌莫高窟是唯一一个历经千年开窟,雕塑、壁画一应俱全的世界艺术宝库,常书鸿再也没离开。他说:“我如果为了个人的一些挫折与磨难就放弃责任而退却的话,这个劫后余生的艺术宝库,很可能随时再遭劫难!”他带领有志青年们一起对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给洞窟编号,调查临摹,举办展览,基本物资全无的条件下含辛茹苦保护与发展莫高窟,一如佛教中“舍身饲虎”的精神--慈悲与奉献。“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个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去完成敦煌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
20世纪40年代,段文杰被张大千在重庆举办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所吸引,绘画专业的他从此就沉醉在敦煌壁画中。他经历了敦煌研究所发展的过程,他给洞窟编号、临摹、调查,他也经历被批斗。在极不公正的境遇里,他不抱怨,走进洞窟,便得安宁。临摹复制洞窟,在国内外展览,尽显敦煌艺术之美,极大推动敦煌学的发展!
莫高窟的一切终究会消亡,修复尚可延缓它的衰老。李云鹤先生和壁画修复专家经过反复试验,找到适合材料,效果令国外同行也拍案叫绝。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提出“数字敦煌”概念,用数字化手段完整记录,而数字化则为后人留下永久的影像,“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众能够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历经波折,小个子的樊锦诗院长有“不为外力所胁迫而坚持正义的勇气”,最终率领敦煌人创作了4K超高清宽银幕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全球第一部展现文化遗产的8K高分辨率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让敦煌文明传承,催生创新的力量!
日本、美国一些研究所与敦煌研究所合作几十年,他们被敦煌专家们的不计个人得失的真诚打动。敦煌的生活艰苦,可外方的援助经费,全部用在研究项目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曾说:“如果只有石窟本身,而没有像樊锦诗这样把一切都牺牲掉,守在敦煌做研究的学者,可能也不会有这么多外国学术机构愿意与敦煌研究院合作。”
当年的莫高窟,几乎是与世隔绝的,而他们,为敦煌,愿意!戈壁的风一年又一年,敦煌人一日又一日缓慢临摹、修复、维护、调查、研究,犹如当年开凿石窟的工匠一样,付出心血、带着信仰,与敦煌相守一生!
四、再现
莫高窟的文物得到了保存,借助数字化,实现了存档、研究、分享,是人类一大幸事,为国家、为世界再现人类的文明!
早期菩萨形象拘谨,北魏中晚期,佛像主要特征“秀骨清像”,而在盛唐时则恬淡自然。佛教在中国几百年后,与儒家、道家思想斗争、融合,世俗化的佛教文化已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惊恐阴冷的壁画里的佛像是宁静超然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笑容为特征。”在战祸、饥荒、疾疫的社会里,人们唯有在此才能感受痛苦中的美好,内心可托。“拈花一笑”的顿悟与释然,成为人心底的安宁。
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画和社会生活场景融合一体,表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理想世界。
第3窟,千手观音,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壁画,其铁线描勾勒衣饰的技法已炉火纯青,淡雅清幽中透露出安详,深得两宋山水画和人物画的笔墨神韵。
第45窟,七身彩塑,造像和颜色,保存完整,代表敦煌盛唐时期的彩塑,评为“特窟”。塑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每一个都极具个性。
第158窟,涅槃像,卧佛像长15.8米,头向南,足向北,面向东,慈悲、超脱,宁静坦然面对着朝圣者,“美到极致”。
第220窟,壁画杰作,通壁大画《无量寿经变》,呈现极乐世界的种种令人向往的美妙图景。而其又隐藏着“双层壁画”截面,以此可见唐宋时代对照,同时引出对“供养人”图像的了解,可窥当时社会现状。
第259窟,禅定佛像,坐佛眉长眼细,着圆领通肩袈裟,衣服纹理逼真,盘坐,两手交握于腹前,庄重沉静。禅定后从内心发出一种喜悦的微笑,了悟释然,内心无念清净。
第285窟,目前有最早确切纪年题记的洞窟。禅修的僧人端坐沉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入澄明世界。
……
莫高窟共有270个洞窟出现了飞天,姿态各异,以飞动的身形、婀娜的舞姿、缥缈的仙乐、芬芳的鲜花,生动形象地向世人和众生展示了如来世界的胜景。以舞带当风、凌空起舞的姿态,表现佛国境界的超尘拔俗。而飞舞与现实的羁绊形成张力,飞天又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走进莫高窟,观者入深旷宁静的环境,丢弃心中杂念,暂入空明世界。期未来一天,可以真正地站在那一尊佛前,凝视他,照见自己!
尾声
综观敦煌一路走来,商贾、僧侣、画师汇集敦煌,从显贵到平民频繁开窟,历经千年营造,从无到有,从不毛之地到万佛之国,其实是命运对于人的意志最彻底的考验。不仅是佛教的传播,更是人心的力量,在苦难中不失信仰,在苦难中谋求自由和强大!
2020年的开始不同寻常,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国上下以各种形式抗争,苦难是暂时的,这一切终将过去!致敬不顾个人安危的白衣使者们,致敬为国家冲锋在前的中国脊梁们!
参考书籍:
1.《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2.《丝绸之路》,[英]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 孙芳译
3.《甘肃和宁夏》(Lonely Planet),作者:孙澍、龚宥文,罗莎,邱心怡,张帆,赵晶晶
4.《最美敦煌》(三联生活周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