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人们最廉价的高贵“,多读书,读好书一直是名家名人、教授学者推崇的乐事。但是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读到什么程度,却是因人而异,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黄生借书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去读,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家有藏书数百,文学艺术、人文历史、儿童故事、家庭教育、人生哲理,书虽不多,但也够读上一阵。工作之余,闲来无事,见儿女在一旁翻书来看,自己也便拿上一本喜欢的,翻阅起来。此情此景,确觉惬意。
年前学校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学校为全校老师每人购买了一本书,老师领取之后,办公室还剩有十几本,于是利用假期到校加班的空隙,拿来几本,想先一睹为快。
首先阅读的第一本是《衡中精神》,由于对衡中向往已久,再加上前不久曾去衡中学习,虽对衡中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只是皮毛,于是如饥似渴般读了起来,大约一周时间,将《衡中精神》读完,给自己制定的“一年读完十本书”的计划已完成第二本(第一本是《课堂里走出教育家—崔永元与北京十一学校优秀教师“实话实说”》),窃喜之余,难免有些傲娇。实话实说,有好几年没有如此读书了,也没有读书之后这种感觉了。于是趁热打铁,又拿起另一本《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来读,这本书由日本佐藤学教授编写,开篇主要介绍了日本与中国在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学生的变化,中国的学生在小学时举手发言的特别多,越往上走,举手发言的越少,到了高中寥寥无几,而日本则不同,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举手发言的不曾减少,甚至会增多。书读了几页,由于其他事情,也就放下了,后来再有时间看书,可能拿起的是另一本书。《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只看了后边的听课和评课部分;《课堂革命——有效突破平庸课36策》看了前边的10策;去年武汉学习胡松林老师赠送的《教育叙事新语》看了一大半没有善始善终;《从优秀走向卓越——国际化名校的素质教育手记》大致翻了一下,发现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小学的发展,看了部分章节也不了了之。
想着自己是不是得了某种怪病,为什么总是不能坚持把一本书看完再去选择其他的书呢?于是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像我这样的人并非少数,很多人有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因人而异。前几天和一朋友谈及此事,朋友说到,可能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吧,以前他从图书馆借阅书籍时,生怕过了期限会受到罚款,又想着赶紧读完好再借其他自己喜欢的书,于是得空就读,而现在自己家里有了藏书,却也是今天翻上一两页,明天读它三五张,读过只是读过,内容什么的却早已忘记了。
看来,读借阅的书是很有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