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刘姥姥和女儿女婿商量好了到荣国府“打秋风”的事,次日一早就带着外孙板儿往荣国府来了。
刘姥姥自己也说“侯门似海”,还真是一语中的;不要说是见主人了,连见个仆人都挺一波三折的。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
祖孙二人进了城,找到了宁荣街,再来到荣国府门口。刘姥姥看到了两个大石头狮子,还有“簇簇的轿马”,热闹得紧,对比之下就更显得自己寒酸得紧,一时就不敢过去了。
如果是现在的一些旅游,比如参观某些知名的大学,那只要在门外摆个pose,留个影就行了,但刘姥姥这次来可不是为“到此一游”的,而是要争取带着银子回家过年的,大门都没进,那怎么可能达到目的?
所以刘姥姥进行了一阵思想斗争,还得设法进门。为了克服内心的紧张,她“且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家里已经教过了)”,蹭到荣国府角门前来。这里强调“角门”,因为一般情况下贾府的正大门是不开的,林黛玉来的时候也是从角门进府的。
就算是角门,却也不容易进。
刘姥姥看到“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凳上说东谈西”。你看挺胸叠肚、指手画脚、说东谈西三个词,是不是挺威风八面的?乍一看还以为是荣国府的领导干部吧?其实就是看门人。
那你说既然只是看门人,就是在荣国府的仆人里也排不上号的,怎么看起来这么趾高气昂呢?
他们算不上号,但是他们看守的大门重要啊!古时候没有电话,更没有微信,要进荣国府递帖子拜访,可不也得让看门人送进去不是?他们不送,你就没辙。
所以,这其实也是一个“关键岗位”。关于这一点,他们是有清晰认知的。
当然了,他们的态度是会随着访客的身份地位发生变化的,他们的观察力一般是蛮好的。
而自知寒酸又久经世代的刘姥姥当然知道他们是些什么角色,所以心下着实打鼓。你听她蹭上前去(电视剧里甚至是跪下了)问候他们说“太爷们纳福”——没听错,她用的称谓是“太爷”。
据有关释义,“太爷”这个称谓有多种用法,一是古时对知县等官吏的尊称,二是对祖父的尊称,三是对年老的父祖辈人的尊称,四是态度倨傲的人自称。
按此,则一个也套不上。最接近的,大概是对“态度倨傲的人”的称呼了,只不过“自称”变成了“他称”。
并不是刘姥姥在讽刺这些“太爷”,实在是她真的紧张,就怕他们把她拒之门外,把她心里的最高称谓拿了出来。
而那些太爷呢,“打量了她一会,便问是哪里来的”,就是要看看刘姥姥的身份和地位;待看清楚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乡下老妪,又听到刘姥姥说“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就“都不瞅睬”她了,隔了半日,又说“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
其实这话是耍刘姥姥的。后来其中一个年老的看门人不忍心误刘姥姥的事,才告诉她,周家住在后街。
你看这些“太爷”,一看刘姥姥没什么来头且找的又是仆人,不仅不理她,竟然还拿她消遣。
当然,这里还涉及了一个问题,就是周瑞的身份和地位问题。
据周瑞老婆后来向刘姥姥介绍的,周瑞“只管春秋两季地租子,闲时只带着小爷们出门就完了”,她则“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也都是荣国府里管事的,且属于亲信。
那这些看门人为啥还耍刘姥姥?其实在他们心里,周瑞虽说属于府里中层干部,又是领导身边的人,但并非他们的直管领导,不仅不会有足够的尊敬,甚至只有嫉妒。
如果周瑞是荣国府保安队长,你猜他们会怎么办?弄不好是领班亲自带路送到周瑞家门上去呢。
另外,他们的态度也跟刘姥姥除了一声“太爷”别无所出有关系。因为看门人除了固定的工资收入,还有“门礼”(入门费)的。
大观园小厨房柳嫂子的兄长就是在荣国府门上听差的,有一回一个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余外给了门上人一篓做门礼”,五儿的舅舅也分了一些,后来作为回礼送了一包给柳嫂子,柳五儿又拿着去送给宝玉房里的芳官,还惹出不小的祸事来。
更需注意的是,五儿的舅母并没有把这点茯苓霜放在眼里:“这是你哥哥昨儿在门上该班儿,谁知这五日一班,竟偏冷清,一个外财没得……”
可见,收门礼也分旺季和淡季,如果碰上旺季,那弄不好茯苓霜都懒得收呢!
我想,贾雨村当时进京见贾政时,恐怕也是在角门掏出过银子的。
如今刘姥姥却是掏不出银子来的,于是那些“势利眼”对她自然不会有好脸色了。
幸好,还是遇到一个“老”的,肯对她说了真话,指引她到后街去找周瑞家的;又碰上了一个“小”的,把她带到了周瑞家里。而底层人群的那种无奈和辛酸,却已经让我们深深感受了。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