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赏读

杜甫生活的年代,恰逢唐王朝由盛转衰,他的个人命运与安史之乱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在他中后期的作品里,大多表现了社会的离乱,人民的苦难,从文学的角度记录了那段历史,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因此他早期的作品往往较少受人关注,然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层”有的版本为“曾”,属通假字。)
最后一联可谓千古绝唱,多少人曾经在书桌上刻过,案头前贴过,笔记本上写过,给同学的赠言上用过。李大菠萝作为老师,从教17年来也至少给七八个孩子送过这句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体现了诗人的心胸和气魄,千百年来引起过多少人强烈的共鸣。我相信大家在读这句诗的时候,一定会想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不断登攀的雄心和气魄。但是,细细揣摩,二者仍有诸多不同。
首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在议论,比较冷静和性;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联中,那种冲破一切困难,攀临绝顶,俯视万物的豪情更加强烈而鲜明,因此带给读者的情绪感染力也更强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句首。“欲穷千里目”以一个“欲”字开头,意思是“想要”,平白如话地发表议论进行说理,因此语势也比较平缓;而杜甫的这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大大不同。“会当”是当时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本身就带着霸气。正是这个口语化的表达让这句句子神韵,皆出我们无论换哪个意思接近的词都达不到这种效果,比如说“必当凌绝顶”,“应当凌绝顶”……都没有这样强烈的语势。
继续来比较,王之涣的诗句更多的是催人奋进,拥有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的力量,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非常客观地进行说理。然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舍去了更上一层楼的过程,直接把最后的大美大喜大赞大爱给你看,把“理想”本身更加理想化了,带上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的主观色彩。而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是摄人心魄的,是要命的。所以我们读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得到的是鞭策和警醒;而读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会被激情和壮志轰炸得体无完肤,飘飘欲仙。所以,在艺术感染力上,杜甫的这句绝对是霸气侧漏,令人无力抵抗。
最后我们回过去看看前三联,如果没有了他们的烘托,杜甫是喊不出最后那一句千古绝唱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在首联中,我们必须解释两个地名。岱宗就是指泰山,因为岱是泰山的别称,而泰山就是五岳之首,万岳之宗,所以杜甫称它为“岱宗”。第一句的意思就是泰山啊泰山,它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山呢?直接用词问句增强了语势。诗人的回答是“齐鲁青未了”。齐鲁原来指齐国和鲁国,因为春秋时期这两个国家以泰山为界,后来慢慢用“齐鲁”特指山东地区。即便出了齐鲁大地,也依然能看到泰山层峦叠嶂的青翠。你看,诗人没有直接写山有多高,而是借距离之远依然能看到绵延不断的青山来表现泰山的巍峨壮观,可谓匠心独运。
第二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静观泰山。这句中两个动词用得极妙。“造化”指大自然,她钟情于泰山,把神奇秀美的风景都加诸其身,一个“钟”写出了其中的情意绵绵;“割”这个字本来是个凡字,但此处却显得富有力量,巍巍泰山割断阳光,把山南山北变成了一明一暗两个世界。泰山的神秀在哪里?为什么阳光会被割断?毫无疑问,这是因为泰山高大雄浑。所以,这一联也是在写泰山的巍峨。
第三联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几年前我去黄山,行至半山腰上,恰好见到山头云雾缭绕,当时胸中就跳出了这句诗。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云在涌动,心中的激情也在涌动。诗人睁大眼睛望向群鸟,它们盘旋着归林,几乎要把眼眶瞪裂了。这两句诗也是在近看,却是在细细地看。他看得物我两忘,不知归去,待到突然醒来,胸中一股豪情便化为千古绝唱,成为唐诗星空中又一颗最闪亮的星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这首诗的时候,唐王朝依然是物华天宝,一派盛唐气象。杜甫那年29岁,风华正茂,壮志凌云。这是唐王朝最好的时候,也是杜甫生命力最饱满的时候。于是他登上了人生的绝顶,留给我们这一段“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