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为人母,常常不自觉地会把看到的、听到的与小孩子联系起来。看到某个文章里的一句话:我们养孩子,是要把他养的出色,还是让他快乐?
我想这也许不是一个悖命题。因为每个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出色又快乐。但是二选一总要有一个优先的出发点,于是在“出色”与“快乐”之间便有了顺序之分。
也许是受童年的经历的影响,我更希望我的孩子像春天郊外肆意生长的植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快乐。至于出色不出色,应该交由他自己来抉择。
在我童年的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出色的追求简直超乎想象。对于小孩子来说,出色的范围很窄很窄,窄到仅以学习成绩来区分出色与平庸。成绩好的孩子将来必定出色,成绩差的孩子便会被冠以各种各样不美好的的定义。
小学时,班里很有权威的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着我说:她和大家不太一样,她脑子反应有点儿慢,你们得理解她、多关照她。(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原话我记不清了。)
看似善意的一句话,却将当时只有七八岁的我送入了学生时代无尽的黑暗里。全班所有同学都把我当半弱智儿童来看待,他们看我的眼神,和我说话的语气,明里暗里都带着一些怜悯与不屑。从没有人站出来为我申辩过,甚至父母也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我仿佛真的成了一个半弱智儿童。于是,学业上所有的不如意全被归纳为我是一个脑子不好使的孩子。
那时候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一个小孩儿卑微的内心,不喜欢说话是因为怕被人嘲笑,考试不好是因为觉得自己笨,觉得自己可能永远也赢不过别的孩子。
童年里的很多时候我都想要深深的隐藏自己。有时希望自己突然消失在人群中,有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像个笑话一样存在。
多年以后才明白,属于那个时代的无知意识几乎悔了我的整个童年。
我理解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出色的心里。特别是在那样的年代,匮乏的不仅仅是物质基础,人们所能接触到的文化范围的单一和信息量的稀缺,致使大部分人缺乏慎思明辨的能力。”权威“在人们的头脑中是第一位的,单位里级别越高的人越能代表权威;在学校里,对于孩子们和家长们而言老师便是权威的象征。一个人是否出色是被“权威”所定义的。
服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去质疑权威的象征者。或者说,既然有带路的人了,大家便不再需要思考,只需闷头跟着走就对了。这种被群体默认了的形式,可能至今还在不少人的心里延续着。这种意识延伸到一个家庭里,就演变成父母作为权威的代表者,可以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自己。而孩子只有选择无条件的服从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值得被爱护的人。
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小孩儿都已长大成人,也许很多人早已忘掉了那些过时的老观念,也许有些人还在以自己的方式沿袭着那些老观念。
但是对于一个在时代变迁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人来说,童年的那些记忆是人生中引领她寻找自己的起点。我需要被外界定义吗?我需要努力做许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去给别人看吗?我需要迎合世俗的眼光吗?
哲学家贝克莱曾说过:世界是物质的,存在即被感知。我们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只是,在社会氛围的影响下,我们真的一定要做到别人眼中的“出色”,才算合格的人生吗?
至少我知道,我的孩子不需要。
我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相信自己也能够容忍我的孩子的不完美。至于他的喜好,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全部交由他自己决定。我愿尽我所能为他创造更好的条件来辅助他找到自己的方向,但是我不会强迫他去走一条别人眼中出色的人生之路。
我认为身为父母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物质上的无条件支持。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去发现生命的美好,引导他学着用自己聪慧的眼睛和头脑去观察、学习这个世界的运行轨迹。就会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当然的完美,我们对于自己想要实现的状态只能倾尽全力。我相信孩子会用超乎我们想象的能力去创造属于他自己的幸福。
说到底我们都心知肚明,孩子不会因为父母没有给予他们全部的全部而少爱父母一分,父母也不会因为孩子的不完美而少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还有什么必要用“出色”这种观念来拧巴我们最真实的情感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