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而今年的九月,更是悲伤的九月。
9月7日,88岁的相声大师常宝华病逝;
9月15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发布消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离休干部朱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5日凌晨2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9月20日一早,吉祥三宝的父亲,布仁巴雅尔老师,与世长辞,享年58岁;
9月21日下午16:30分,相声名家刘文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去世,享年82岁;
9月28日,54岁的摇滚音乐人臧天朔、84岁的相声名家张文霞、66岁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因病去世。
一月之内有这么多大师离世,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人自从生下来,每天都在走向死亡。每当谈到 “死亡”这个话题,总会难以启齿。没有谁是乐意探讨它的,甚至于“避而远之”。但是,死亡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上它是人生命的最终阶段。每当身边亲人、朋友,还有老师,从这个世界上离开时,你会有什么感觉?第一次经历,也许会悲恸万分,泪水不足以表达悲伤之情,哭的稀里哗啦。死亡 ,不过是开启了下一世的门,何必惧怕它呢 ?当离开这个世界后,唯一能留在人世间的只有冰冷的骸骨以及没有温度的墓碑۩。
也许一些朋友对此嗤之以鼻。作者在这里要说,只有经历过“死亡”,才能对它有足够理性的认识。死亡,事实上离我们并不远 ,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目前,“死亡学 ” 已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美国《布莱克法律辞典》(1951年)定义死亡为:“生命之终结,人之不存;即在医生确定血液循环全部停止以及由此导致的呼吸脉搏等生物生命活动终止之时。”这是生理学上对于“死亡”的定义。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死亡,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医生对家属下发“死亡通知书” ,确认生理上的死亡;第二阶段,在葬礼上被他人祭奠;第三阶段,完全被他人忘记。
有一个和“死亡”相关的话题,由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使得自杀的问题比从前更加突出了。相反,长期生活在慢性的压力中,比如工作、学习、慢性病等却更容易出现自杀。另外,周围的环境中发生过自杀的行为,也很可能受到影响。再有就是本人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等。但是自杀是这些因素中好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绝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产生的。自杀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长期不能理性、冷静、客观地看待自杀现象,导致人们对其只有恐惧和困惑。
作者读高二时,当时正逢年末。从他人的议论中,听说一中一名高三女生自杀身亡 。据说,她是在过年前的三四天,从十二层楼飞身而下,粉身碎骨(现场作者没有去看 )这件事没过多久便传开了。学生和家长对此众说纷纭。有的家长讲:“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脆弱?什么事至于自杀?!”有同学说 :“她真的好可怜啊,那么早离开了这个世界! ”作者认为,造成其自杀的原因,父母和学校都有责任。父母没有给予其足够的关心,甚至都没有觉察到她的自杀倾向。学校方面,给予学业负担过重(还有一个原因,她的父亲在监狱里,她觉得自己在同学间无地自容)。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戏剧《哈姆雷特》中说:“To be , or not to be , is a question.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是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周围的人,也许今天还和他( 她 )谈笑风生,明天可能就见不到TA了。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死亡”?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最大价值,向死而生,尽量不留遗憾。当死亡来临的那天,在弥留之际,至少会说:“此生无憾,该实现的愿望都已实现 。”
先讲这么多吧!祝愿你能有个完美的人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