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握手
先上图
3次握手报文标识解释
SYN
: synchronization (同步) - 占1位
ACK
: acknowledgement (确认:告知已收到)
seq
: 序列号, 当前端成功发送的数据位数
ack
: 确认号, 为当前端成功接收的数据位数
seq
和ack
主要是为了记录数据长度, 暂且按下不表
流程描述
client
: [SYN] : 我准备发消息了
server
: [SYN, ACK] : 好的, 我做好接收的准备了
client
: [ACK] : 我知道了(然后开始发送消息)
疑问, 为什么这么设计?
- 理想情况下:
client
: "我要开始了"
server
: "好的"
然后client
开始发送信息 - 第二种情况:
client
: "我要开始了" -- 但是server
没有收到
client
: 发现半天server
都没有反馈, 于是又发了一遍 "我要开始了"
server
: "好的" -- 这回收到了
如果client
发送的请求没有被server
收到, 那么长时间没有收到server
的回复后, 重新发送请求既可 - 第三种情况:
client
: "我要开始了" -- 这个请求堵在路上了,server
没有收到
client
: 重新发送 "我要开始了"
server
: "好的"
client
: "开始发送信息"
在发送信息的过程中,server
收到了之前堵在路上的请求, 只能重新建立连接!!
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 为了避免client
本该失效的请求被server
接收, 必须要多一次握手, 即三次握手
其它
在
HTTP/1.1
中,keep-alive
能够复用TCP连接, 减少TCP三次握手的次数, 从而提升性能
四次挥手
先上图
4次挥手报文标识解释
FIN
: finish (结束) - 占1位
流程描述
client
: [FIN] : 消息已经发送完毕了, 现在我要关闭连接了, 但仍保留接收消息的能力
server
: [ACK] : 好的, 我知道了, 但是我还有一些数据包没有发送, 弄完了, 我告诉你
server
: [FIN, ACK] : 好了数据发送完了, 我先关为敬
client
: [ACK] : OK 我也关了
疑问, 为什么这么设计?
-
和建立连接一样的考虑, 需要3次挥手, 如下
client
: "我要结束啦"
server
: "好的"
client
: "那我真的结束了"
但是结束和建立的一个区别在于,client
想建立的时候,server
能够 随时准备建立, 而client
想结束的时候,server
得先确保手中的数据发送完, 才能够结束
所以中间的一次挥手要拆分为两步, 如下:
client
: "我要结束啦"
server
: "好的, 等我把数据发完"
server
: "我发完啦"
client
: "那我真的结束啦" -- 如图, 还有一个TIME-WAIT
阶段 (下面说)
然后client
结束连接,server
收到后也结束连接 -
再考虑一种情况, 假如:
server
没有收到client
发送的"那我真的结束啦"呢?超时重传吗?client
都已经关闭连接了!
所以解决办法是:
client
在发完 "那我真的结束啦" 后, 等待一段时间 (2MSL
), 如果这段时间内没有收到server
的重传, 证明server
已经确实收到了
之后client
可以放心的结束了, 这就是图中TIME-WAIT
阶段的作用
MSL
是Maximum Segment Lifetime
, 译为 "报文最大生存时间",
RFC 793
中规定MSL
为 2 分钟, 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是30s
,1min
,2min
ps: 我也不知道RFC 793
是什么东东 = =!!
总结
3次握手,用来保障 通讯双方 有通信的基础
4次挥手,用来保障 通讯双方 可以安全的回收 TCP通信的系统资源
参考
知乎 - 为什么http请求要3次握手与4次挥手?
CSDN - TCP的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CSDN - Time-wait状态(2MSL)一些理解
CSDN - 理解TCP序列号和确认号
阿里 - hit-alibaba.github.io
掘金 - 精读《图解HTT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