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给予我印象最深的学科体验可能是八上的生物课。
八上的生物课程主要探究的是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演化过程。这其中我们分别探究了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多样性。过程中,可爱的星星老师会带领我们在思想实验和网络图片的辅助基础上,进行物种解剖观察式探究,并观察内在结构,进行一步一步的命名猜想,最终得出每一个结构的功能意义,并总结以及关于这个物种独特的进化历程。面对崭新的探究方式,同学们倍感惊喜。每个物种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根芽,活在心中。
事实上不只一个同学问过老师为什么要费此周折解剖,难道百科、网络式学习不好吗?其实照着他人已经搭建出来的图片进行认识学习,那根本不是所谓的探究,只是一昧的知识灌输。况且,如果可以这样,就不用来学校了。其次,解剖可以为同学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并提升实践动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解剖还培养着我们与动物的情感以及作为一名科学家该如何合理的对待动物的态度。所以我们无一例外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打击。
大家可否想象,对一个还未完全死掉的生物动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从蚯蚓开始到兔子,无论是滴酒精、注射麻醉药、水溺、用解剖针扎如蛙脊髓使其失去知觉,都不能完全让被解剖的动物失去生命体征,从而在它们无痛苦的情况下安然为我们的探索提供帮助。蜗牛疯狂分泌黏液,牛蛙一边看着自己的消化器官在体外一边抖腿,鲫鱼不停的甩尾……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我们身为人的怜悯之心。它们本可活着,却要为了科学而牺牲自己。对半死不活的生物们动手时刻刺激着良心。即便最后收获颇丰,看到了美丽的内脏器官,知晓了生物的内在运行系统,了解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会了身为解剖者的惊喜,却丝毫对此提不起兴趣。同学们例如虹莹甚至留下了眼泪。
记得那天晚饭后,我与老师、张袆凡、张颂尧、邢铭杰、孟子翔5人将牛蛙的尸体带到了学校停车蓬右侧的土地上,进行埋葬。我们造坑,将每只已经开膛破肚、遍体鳞伤的牛蛙平铺在土壤底部。唉,如果可以把他们的躯体还原多好,可惜神经系统已经修复不了被人工动手破裂的伤口了。袆凡(辛巴)甚至举行了一场仪式,将一根小树苗插在填埋的土壤表层并且用水往周边缘洒了一圈水,他平日的搞怪在此刻却显得无比淳朴自然。星子也带领我们进行了30秒钟的哀悼。完工后,颂尧一度不想离开,随时回望着那片土地。第二天大课间,友人海粟也去那里进行了哀悼。
这件事不禁让我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存在于自然当中。对于生物来说,去给世界和人类提供应有的、永恒并有意义的价值,是远远超过于仅仅在餐桌上填饱人类的肚子以及提供精神上的多巴胺。而身为人类的我们都在感受着来自生命之祖经过千亿年所创造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食物、科研和陪伴。无论是成就感还是来自宠物的欢乐,都使得我们与其“共明”。如阳明先生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可见动物因人的感知而“存在”。尽管这世间本身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解剖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并没有抛弃人类最根本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之为人的怜悯和同理心。这就是我们身为人的高贵之处。在观念里,我们不能有因为怜悯而不去解剖,但也要秉持人之本体,不弃可能性与德性的引领。动物可能不会与我们交流,但我们不能就此了之。
通过那次印象深刻的学科体验,我明白了每一种生物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客观条件不确定,也有它应该享有的一份尊严。而且作为人,我们也需要在尊重每一个生灵的基础上,将自己最特殊、体现自己仁心的地方展现。我们不仅是生物,甚至是这个世界上另一种层面的控制者。而理性道路的狂飙无法维持兴盛的文明,更无法维持地球生态。所以我们要注意把控的程度,注意的重点便是德性,也是我们终其一生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如果可以,在回首过往之余,我仍然会想起这件事。但我希望面前的是一缕灿烂明媚的光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