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另据图书馆杂志,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今天,距离2018年世界读书日还有2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我们仨》。
本书的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也许你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提到他的丈夫——钱钟书,你可能会想起他的代表作——《围城》。
这本书是杨绛92岁时所著,那时,她的丈夫和他们唯一的女儿已相继因病离世。她想她的丈夫,想她的女儿,她用这本书,记录下他们仨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
杨绛、钱钟书、钱瑗——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他们共同的爱好是读书和写作,他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与书为友,彼此相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们依然没有停止写作。
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
到1996 年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 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文字,记录的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但字里行间里流露的是父母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浓浓的爱意。
网友评论